大橘小说 > 青春校园 > 我家木门通七零 > 240-249
    第241章 第 241 章 山上那几十头猪也别养……


    见尤利民吃得开心, 马玉书心里也松了一口气:“小尤觉得好就行。”


    担心空口吃腊肉咸,马玉书又笑着给尤利民的碗里舀了一碗汤:“尝尝这莲藕排骨汤,村里人今年自己种的, 软糯香甜,我一口气买了不少, 和这排骨一起炖,那是再温脾滋补不过的了。”


    这次叶宁一口气杀了十头猪,做腊肉香肠的肉多,骨头也多, 叶家之前囤的那些腊排骨已经够他们吃上一年半载了, 这次的排骨叶宁只留了一点吃新鲜的, 剩下的全都让马玉书做成了排骨香肠。


    在现代肉肠、蛋肠、血肠,能做成肠的东西很多,但是排骨香肠的味道绝对是肠中翘首,但凡是吃过的,就没有人不爱的。


    不过在现代排骨比肉贵,排骨香肠的价格也不便宜,百八十块钱一斤不说,除了自家做的能放心,在网上买, 还容易被坑。


    这边的人缺油水, 买肉都爱肥肉,叶宁不爱这一口,这两次杀了猪,那板油都被周大海他们和村里人买去了。


    叶宁也不指望着这点板油挣钱,就按照市场价卖给了大家。


    被她便宜处理掉的除了板油之外,还有猪肝, 猪血之类的东西。


    不过服装厂复工了,其他的内脏和骨头除了给周大海他们的一小部分外,其他的都能一股脑地送到食堂去给工人们加餐,也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了。


    马玉书的厨艺本来就不差,再加上上好的食材,这一顿饭是吃得尤利民嘴角泛光,眉开眼笑:“这些腊肉和香肠的味道确实不错,回头送到店里去卖销量指定差不了,就是不知道这价格?”


    为了弄这些腊肉和香肠叶宁可花了不少材料和心思,按照她的想法,现在猪肉一块一二一斤,她费了这么多的功夫,熏干后的肉还有损耗,细算下来,她这边至少要翻倍卖才能有得赚,当即就报价道:“尤哥,这批共有腊肉八百斤,香肠六百斤,另外还有一百斤排骨香肠,你要是能全要,我也不给你算高价,腊肉两块五一斤,香肠三块,排骨香肠四块。”


    尤利民闻言眉头一拧:“这个价格可不便宜。”


    叶宁也苦着脸道:“一分价钱一分货,不是我自夸,我家这腊肉和香肠,用的调料就是十几种,一般人想凑齐这么多香料就不容易了,这个价格虽然不便宜,但我也真的就只赚个辛苦钱。”


    尤利民现在也有了些家底了,可以说现在只要他不做大笔的生意,怎么着都不可能再给不出货款找人赊账了,他心里也记得叶宁的好,心里想着着腊肉的味道确实不错,也犯不着讨价还价了,这些腊肉香肠拿到深市要卖不上价,他就原价卖,就当他顺手帮叶宁一个忙了。


    想明白后,尤利民痛快道:“就按你说的价,我全要了!明天就让货车来拉,正好老七他们也闲了半个月了,除了这些腊肉香肠,我再拉上一车你们厂子里的春夏新款,一趟送到深市去。”


    现在陈素芳已经能把控住厂里的生产任务了,去年年尾放假前半个月,她估摸着仓库里的冬款存货已经够汪先生这样的大客户补一次货了,就让打版的两个师傅开始做春夏款了。


    厂里的春秋款样式要比冬夏款少,不过现在厂里有了毛线横织机,这款式的数量就上来了,毛纺车间做毛衣开衫,缝纫车间就做长袖衬衫、和牛仔裤,如今也就半个月的时间,已经积累下一部分存货了。


    汪先生他们那边的样品已经寄了过去,现在的库存只供应尤利民一家还是没问题的。


    关于厂里各位批发商的情况,陈素芳心里也已经有底了,知道马老板和汪老板那边离天暖还有一段时间,所以她也不烦恼仓库里的这些冬装会砸手里。


    陈素芳做事可靠,叶宁和顾骁也就轻松了,这边两人和尤利民定好价格后,第二天一早就开车带着他去了山上的养殖场。


    自从这腊肉和香肠熏好后,周大海他们待在山上,那真是晚上睡觉都得睁着一只眼睛放岗,就怕被贼娃子惦记,又或者被山上那些馋嘴的野物给惦记上。


    周大海他们心中紧张,做梦都盼着叶宁能赶紧把这些猪肉给卖出去。


    今天好不容易等到叶宁带着人来,他们高兴得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怕尤利民嫌弃熏房里黑黢黢都是烟灰,他们还不怕累的把架子上的所有腊肉和香肠都搬了出来。


    看着那一排排带着琥珀色的腊肉,尤利民满意地点了点头。


    等尤利民这边验了货没有问题了,顾骁又连忙扭头让周大海他们赶紧打包。


    现在的农副产品在包装上没什么讲究,哪怕叶宁的腊肉卖价不算贵,所谓的打包也不过是在竹筐下面垫上干棕叶,然后把腊肉和香肠装里面就是了。


    唯一有些不同的就是叶宁还特意从现代定制了印有‘乐阳腊味’四个字样的贴纸,在每个竹筐上面都贴上了贴纸作为宣传的噱头。


    原本叶宁是想着把贴纸贴在腊肉上的,但是这边没有包装袋,这入口的东西,粘上贴纸上的背胶总觉得不太好,就只能作罢了。


    一千多斤腊味整整装了三十个竹筐,看着空地上的一一大堆竹筐,叶宁只能庆幸这些竹筐都是顾骁从村里买来的,现代要卖几十百来块钱一对的竹筐,在这边只用三五毛就能买到一对。


    周大海知道这单生意关系着山上剩下那些猪大哥的销路,也没敢省着力气,郑老七他们往车上搬腊肉的时候,他们也上前去帮了忙。


    回到镇上休息了半天后,第二天一早,载满腊肉和衣裳的货车就轰隆隆驶离了乐阳镇。


    这一趟尤利民也跟着去了,临走的时候,他还想把叶宁和顾骁一起带上呢,不过叶宁名下的各项投资如今都走上了正轨,她就只想躲懒,当即就拒绝了,只给了一袋子另外装好的腊肉和香肠,让他帮她给黄阿公带过去。


    “还有我那间铺子,算算日子也到了收租的时候了,我是懒得走了,还得麻烦尤哥你顺便帮我把房租给捎回来。”


    尤利民没想到叶宁如此放心自己,连铺子的租金都愿意让自己代收,不过他想着自己之前动辄就欠对方十几二十几万的货款,这一万多的房租好像也确实不算什么,他点了点头,又想起了一件事:“没问题,老街那边的铺子都涨租了,你这房东本人没在,这租金……”


    “就按照市场价来吧,大家涨多少,我这也涨多少,要是现在的租客不续租的话,还得麻烦尤哥你帮我重新找个租客。”叶宁买下那间铺子本来就是一项投资,租金自然也要随大流。


    尤利民拍着胸脯保证道:“没问题,我看那干货店的生意很不错,听说现在还开始卖手工艺品了,街上的那些游客也是十分买账,你这正常范围之内的涨租,他应该会理解的。”


    尤利民收下了叶宁的腊肉和香肠后,原本也没指望能赚多少钱,经过几天的颠簸赶到深市后,他立刻就去了店里。


    和去年刚开业的时候相比,现在他铺子里的生意已经稳定了下来,深市冬天虽然不是特别冷,但是他之前从叶宁那里进来的毛衣和大衣卖得还是很好的。


    这不才过去几个月,留在深市帮着尤利民看店的谷三已经琢磨起了要在深市买房子的事情了。


    谷三心里想得明白,眼下店里生意这么好,他一个月就能有上千元的工资,未来的几年里,他肯定是要待在深市了。


    和山市相比,深市作为飞速发展得超级城市,那住房更是紧张,去年国外的华侨、国内的大老板,都铆足了劲儿地在深市买地建厂房,建商品房。


    和山市市内一亩地几万块的价格相比,深市的地皮轻轻松松能卖到几十万一亩。


    年底的时候就有两个资本雄厚的开发商建好了房子开卖了。


    虽然两家开发商在打价格战,但是深市的房价也不便宜,一千块钱一个平方的价格,饶是谷三如今已经有了点家底,开发商那边也推出了房贷,但是他还是有些下不去手。


    这会儿尤利民到了店里后先看了账本,确定店里的账目和谷三这段时间汇给自己的钱数额对得上后,他才给他发了这段时间的工资。


    看着手里的六千多块钱,谷三想着自己这两个月的辛苦,倒是足够买上六个平方了,再攒一攒,一个小房间就出来。


    然而尤利民给谷三发完工资后,又从剩下的钱里数了两块钱递给他。


    见对方一头雾水地盯着自己,尤利民解释道:“前段时间过年,我给兄弟都发了钱,他们一人五百,你一个人在这边帮我守着店,过年都没回去,我给你多发一些,你可别跟他们几个说,不然他们可得跟我闹。”


    谷三年纪本来就不大,这段时间一个人在深市待着,要不是郑老七他们一个月总会过来一次,他早就熬不住了,这会儿见老大还记得自己的付出,他心里也觉得暖暖的。


    谷三回报尤利民的办法就是第二天店里开始卖香肠的时候,他自己在店门口支起了炉子,腊肉和香肠的味道太香了,还没煮好,那香味就已经飘得一条街的人都能闻到了。


    别说是游客了,就连在同一条街上做生意的邻居,都忍不住好奇地伸长脖子往这边看了。


    谷三也不小气,煮好腊肉和香肠后立刻就让店里的小姑娘切成薄片转盘,然后就摆在店门口的桌子上让大家试吃。


    知道店里的小姑娘脸皮薄,谷三也没为难她,自己走到门口深吸一口气后大声招呼了起来:“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了,山市正宗的土猪腊肉香肠,祖传秘方,香辣可口,价格也便宜,腊肉四块,香肠五块,先试再买咯。”


    其实尤利民定这个价的时候,心里也是很没底的,但是还是那句话,这腊肉香肠的批发价在这里,加上他和郑老七他们在路上花掉的时间和油费,不卖这个价就算是白忙活一趟,管它好卖不好卖,总得先叫价试一试不是?


    然而尤利民是嘀咕了马玉书的手艺,在店门口围观的游客们尝过这腊肉和香肠的味道后,立刻就骚动了起来:“我祖上就是蜀地的,我奶奶也会做这些,不过味道没有这个好,老板,给我装十斤腊肉,香肠也来五斤。”


    第一单生意上门,谷三乐得嘴都合不拢了:“好嘞好嘞,不过我们这腊肉都是一个味道,这香肠却是有微辣和香辣的,不知道您要哪一种啊?”


    之前叶宁做香肠和腊肉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这批货大概率是要卖给尤利民的,考虑到深市人不嗜辣,她虽然没做广味腊肠,但也让马玉书特意做了一半微辣的。


    至于剩下的另一边香辣的,那是叶宁想着眼下在深市生活的有一半都是外地人,也该弄点正常辣度的。


    听完谷三的解释。第一开口的客人想都没想就回道:“必须是香辣的啊!”


    “好嘞!”谷三很快就用塑料袋把客人要的腊肉和香肠给装好了。


    不过这种成块成条的东西,很难给秤到那么准,好在客人们都很好说话,多一点少一点都没觉得有什么。


    人都是从众的,加上这腊肉和香肠的味道确实很不错,至于尤利民担心的价格,这些出来旅游的人不说本来至少都是小康家庭,就是他们本地,这肉菜的价格也不便宜,五块钱一斤的腊肉,对他们来说只能算是正常价,所以那接受程度也是良好,非要说有什么纠结的地方,大概就是辣度了。


    “我倒是觉得这个香辣的有点太辣了,那个微辣的给我来十斤吧。”


    “这你就不懂了,这香肠就是越香,微辣的能好吃?”


    见两人争着争着变成了自家微辣的香肠不好吃了,谷三连忙开口道:“好吃的好吃,微辣的我也煮了,这盘就是,你们可以先尝尝,看合不合胃口。”


    这一试吃,之前质疑微辣口味不好的客人立刻就老实了,小声追加订单道:“这微辣的味道也不错,给我再装上十斤,我带回去给孩子吃。”


    本以为腊肉香肠这个定价卖不动的尤利民,看着账本上只一天就卖掉了七百多斤香肠,也是彻底的傻眼了。


    不过尤利民到底是见过了大世面的人,只愣怔了几秒就连忙跑去给叶宁打电话了。


    这腊肉香肠能卖!好卖!


    ——叶宁山上那几十头猪也别养着浪费粮食了,全都给他做成腊肉和香肠!!“!


    第242章 第 242 章 我让他们明天就过来拉……


    其实叶宁也不知道这腊肉和香肠在深市能不能畅销, 只不过养殖场只是她众多产业中的一个小版块,实在不行,她也能慢慢地卖给屠夫。


    虽然现在包产到户, 国家也不管农户养多少头猪,多少只鸡鸭了, 但是因为养这些牲畜也需要喂食,所以养殖场还是很少见的,现在城里肉类供应的缺口还是很大的,叶宁这几十头猪怎么都不可能卖不出去, 最多是多耽搁上一段时间罢了。


    这会儿接到尤利民的电话后, 叶宁那颗悬着的心才算是彻底的落到了实处。


    电话那头尤利民的催促声像点燃的鞭炮, 又急又响,叶宁把听筒拿远了些,笑着应道:“知道了知道了,我明天就去找屠夫,既然你那里有了稳定的销路,这次我就把所有的猪都给杀了,腊肉香肠冬天做的才好吃,再等一个来月天气暖和了,做出来的腊肉容易坏不说, 味道也要大打折扣。


    尤利民在叶宁进货动辄就是几十万, 眼下就几十头猪的腊肉香肠,他店里日销七八百斤,根本就没在怕的,也笑着应道:“就你山上那几十头猪可能都不够卖,你是不知道,就连口味清淡的黄阿公, 收到你送的腊肉和香肠后,今天都连着吃了三顿腊味煲仔饭了。”


    “不行你再让屠夫在乡下收些成猪吧,婶子手艺好,这腊肉又只有这段时间做出来的好吃,你们也折腾了一回,干脆就多做一点,横竖我租了黄阿公的房子的仓库,回头运过来慢慢卖。”


    李翠莲她们做过一次后,如今已经是熟手了,对于马玉书来说,多做一些腊肉香肠,无非就是多配一点调料的问题,也没什么麻烦的,所以叶宁闻言二话没说,直接就应承了下来:“那我回头问问李屠夫,只要价格合适,我就多买点猪来做腊肉。”


    两人这么熟的关系,叶宁也没提让尤利民预付货款的事情,挂了电话后,她转身就和顾骁对上了视线。


    顾骁虽然没有听到电话那边说的什么,但是连蒙带猜也能咂摸出个大概,当即也笑了起来:“尤哥那边卖得很好?”


    叶宁摆了摆手道:“说是还行,只今天一天就卖了七百多斤,让咱们赶紧加量呢。”


    顾骁平常没少过问养殖场的事情,对于时下的猪价也是很了解的,也知道这次十头猪的腊肉就卖了四千二。


    生猪价格便宜,一头两百出头的大肥猪,正常价在一百六七左右,算下来这次的十头猪的成本就在一千七八左右。


    除了一点微薄的工人工资外,这桩生意的大头就是马玉书另外准备的那些材料了,那些香料的价格就算再贵,也不可能超出这些猪肉的价格,粗略算下来,叶宁这腊肉生意的利润应该能有一半了。


    虽然这一两千块钱和服装厂那边的进项没得比,但是怎么着也算是养殖场的一大进项了。


    叶宁能赚到钱,顾骁也是打心底替她高兴,他一把将人搂进怀里,下巴抵着她的发顶道:“我等会儿就去找李屠夫,让他把之后的几天时间全都空出来!翠莲嫂子那边我回去的时候也会通知到。”


    叶宁回身揽住了顾骁腰晃了晃的同时,还不忘提醒道:“这次要做的腊肉香肠数量不少,只靠翠莲嫂子可不行,茶园那边最近在追春肥,春花姐应该没空,你看着在村里多找两个人来帮忙,另外再把我们收生猪的事情也宣传出去。”


    接到单子是一件喜事,叶宁还好,顾骁要忙的事情不少,他本来就不是磨蹭的性格,说干就干,趁着时间还早,立刻就骑着摩托车去找李屠夫了。


    这次要熏制的腊肉和香肠数量不少,养殖场那间熏房已经不够用了,好在山上空地多,砍点树枝多搭几个熏肉的草棚也费不了多少功夫。


    这些事情都不用叶宁操心,她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带着马玉书去现代采购调料。


    腊肉香肠是在这边挣得钱,下次需要的各种调料更不是个小数目,马玉书回忆了一下自家银行卡里的余额,决定先去农贸市场逛一逛,捡着这边有的调料先买一些。


    结果还别说,时下没有大批量种植辣椒花椒的,干活店卖的干花椒大多都是野花椒,味道那叫一个椒麻鲜香,老品种的红辣椒辣度够不说,香味也浓。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马玉书要的不少,老板店里也没有这么多的存货,得再去进一趟货。


    好在这次的腊肉也不是三两天能够做好的,眼下先买一半,剩下的后面用的时候再来取就是了。


    农贸市场也有高度白酒卖,正儿八经的粮食酒,价格便宜品质好,马玉书也一口气订了两大坛子,回头让顾骁开着货车过来拉。


    一通采买下来,剩下的调料的就是十三香了。


    好在大头都已经花掉了,到现代去单买些十三香也花不了多少钱。


    李屠夫这边为了叶宁这单生意特意腾出了时间,第二天一早,养殖场就又响起了猪大哥的哀嚎。


    今天叶宁就不规定数量,反正是按头数结钱,李师傅和他的两个徒弟也是彻底放开了手脚。


    猪肉分解好之后,都不需要人招呼,李翠莲就带着从村里新招的三位婶子给肉块过了白酒:“调料要抹匀,抹的时候手上带点巧劲,这样调料的味道才能浸得进去……”


    见李翠莲这边教起新人来也是有模有样,一旁的马玉书也就放心地忙活起自己的事情来了。


    这猪杀得多,猪下水,骨头什么的数量也不少。


    之前多的骨头的和内脏叶宁还能往厂里送,今天的数量就有些太多了。


    别的内脏还好,肥肠和猪肚这种放在现代能卖出高价的内脏马玉书可舍不得浪费,中午照样卤了一锅都还剩下不少。


    等顾骁开着车把厂里需要的内脏和骨头送走后,马玉书只能招呼着李翠莲和李屠夫他们晚上回家的时候多带点骨头和猪血猪肝什么的回去。


    第一天李翠莲她们都稀罕这些内脏和骨头,各自都带了不少回家,叶宁还让顾骁给村里相熟的人家捎了一些。


    等到第二天,这剩下的内脏就更多了。


    李翠莲她们不好意思拿着叶宁给的东西去送人做人情,就只能带走自家能够吃掉的下水。


    李翠莲觉得自己也是贱骨头,之前肚子里缺油水的时候,花钱都要去买这些骨头和内脏回来吃了,这会儿能够免费吃了,她这肚子又不争气了,只连着吃了两天,就宁愿吃点野菜也不愿意吃这玩意儿了。


    然而这都是肉,吃不完扔掉的话那就太暴遣天物了,要弄到镇上便宜卖吧,卖不了多少钱不说,还需要一个人工在摊子上守着。


    顾骁见叶宁为了这些内脏和骨头发愁,当即就提议道:“要是你不想用这些东西赚钱,不如免费送给公社的小学?”


    叶宁是知道附近有个文安公社的,不过她的产业都在镇上,这文安公社和乐阳镇是截然相反的方向,她在这边几年了,倒是还没去过公社,这会儿听顾骁这么一说,还有些没能反应过来:“公社的小学?”


    顾骁柔声解释道:“公社的小学,附近几个大队的孩子都在那里读书,你知道的,乡下的条件还是不行,这些孩子中午也在学校吃,不过都是从家里带点咸菜随便对付两口,眼下厂里消耗不完这么多内脏和骨头,要是咱们免费送给学校,也能让学校的孩子们吃上两口带油星的。”


    叶宁在现代还没钱的时候就给山区的孩子捐过午餐钱,这会儿她有能力,就更加不会吝啬这么一点东西了,听顾骁说完,她当即就点头道:“行啊,等会儿你让人把这些内脏和骨头都用竹筐装上,我们先去一趟,现在时间还早,我们把东西送到后,孩子们中午就能吃上。”


    至于学校的负责人会不会要,这个问题压根就不在叶宁的考虑范围之内,她和养殖场的人吃腻了的内脏和没带多少肉的骨头,放到外面也算是难得的好东西,有好心人免费给学校的孩子加餐,校长心里只有高兴的份儿,哪有拒绝的道理。


    不过叶宁到了地方一看,发现文安小学的规模也不小,学校里有二三十个班呢。


    顾骁一眼就看出了叶宁心里的疑惑:“知青回城后,各个大队的小学都因为老师不够倒闭了,十里八乡的孩子都在公社上学。”


    叶宁点了点头,看着教室里的孩子们,她想着之后几天自己的养殖场的内脏和骨头总算是有了去处。


    对叶宁来说这点东西不算什么,但是对公社的很多学生来说,叶宁让他们吃到了过年都没吃到的肉菜时,也在他们的心里埋下了一颗小种子。


    叶宁给文安小学送内脏和骨头开始,还特意交代了李屠夫剔骨头的时候不用剔那么干净。


    因为叶宁在附近的名声好,她这里收猪的消息一出,同样的价格,不少人宁愿把猪从隔壁乡镇赶过来都要卖给她,这几天顾骁帮着收到了一些猪,加上山上本来有的,总算是给凑了一百头猪。


    十天不到的时间,这一百头猪全都变成了架子上的腊肉和香肠,晾上两天后就挂到新搭的草棚里熏制了。


    尤利民那边的一千多斤腊肉和香肠早就卖完了,这几天每天都有人来店里问腊肉和香肠什么时候会有货,弄得他的店不像是服装店,倒像是腊货店了,听说叶宁这边出货了,他当即就在电话里道:“老七他们已经回去了,我让他们明天就过来拉货!顺便把你今年的房租给你捎过去。”


    第243章 第 243 章 “春茶的品质已经达到……


    次日一早天刚亮, 郑老七和癞子就开着货车到了养殖场。


    叶宁早就料到了这个情况,昨天晚上直接就歇在了山上。


    郑老七他们和叶宁也打了许多回交道了,双方一见面, 只寒暄了两句就忙着往车上搬腊肉。


    这次叶宁准备的货源很是充足,两辆货车都装满了还剩下一部分:“就先运这些吧, 剩下的下回再来运。”


    叶宁站在一旁看着郑老七挂好了货箱的插销后,才闲聊般的开口问道:“你们今天就要往深市走了?”


    郑老七点头:“对呢,老大那边催得紧,他在深市也待了半个月了, 就等着我们续上这批腊肉后再跟着回来呢。”


    正边说着, 郑老七边爬上前座, 从车上拿了一个牛皮纸信封下来:“铺子今年的房租,老大他按照市价,一年给你涨了一千五的房租,你点点,看数对不对。”


    叶宁接过信封后,随手就塞进了外套兜里:“嗨,说这话,这钱只要尤哥点过了,那就错不了。”


    送走郑老七后, 叶宁看着熏房里剩下的腊肉和香肠, 准备给马大姐和汪先生他们送货的时候,捎带着也送上一些。


    如今厂里就这么三四个大客户,那是一个都不能流失咯。


    现在的人做生意还是很痛快的,这几人对叶宁厂里的服装样式和质量都很满意,收到春夏新款后,生意忙得都没办法到乐阳镇来实地下单了, 直接就在电话里给下了订单。


    叶宁本来就没计划着做多少春款,就如今汪先生和马大姐下的订单,就够厂里忙活上一整个月了。


    厂子那边最让叶宁满意的还是陈素芳的学习速度,今年的春夏款叶宁本人只提建议,布料采买和款式敲定都是陈素芳和打版师傅们商量着来的,最后做出来的成品,还真让叶宁挑不出半点错处。


    估摸着等这个季度的生产结束后,今年夏天的生产就不需要费心叶宁了,以后她就只用负责采购那些比较难买的辅料和毛线了。


    今年乐阳镇纺织厂的生意更是难捱,靠着陈素芳下的两个真丝布料订单,还能苟延残喘地支撑着。


    对于陈素芳向纺织厂采购贵价真丝布料的决定,叶宁还是很支持的。


    虽然如今纺织厂的情况是日落西山了,但是以前也是显赫过的,连带着乐阳镇附近的乡镇都有不少养春蚕的蚕农。


    普通农户赚钱很难,除了地里的庄稼,就是一年到头养点蚕和鸡鸭猪补贴家用,只要乐阳镇的纺织厂不彻底倒闭,镇上的丝厂就会继续收购农户的蚕茧,怎么着都能算得上个良性循环。


    而且纺织厂那边的生意不好的原因只是机器老旧,布料的样式和花样少一些,质量还是一点不差的,叶宁厂里做真丝衬衫需要的是纯色绸缎,纺织厂做出来的成品还是能满足需求的。


    原本周大海还担心养殖场一直没有什么大笔的盈利,开始养兔子后又招了不少人,会让叶宁觉得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但是自从这次的腊肉卖出去后,他就再没有类似的担忧了。


    盖因这次的腊肉实在好卖,一万多斤腊肉香肠,叶宁自己留下了几十斤,剩下的尤利民那边照单全收。


    郑老七他们运走的两车后,本来想的是剩下的等他们把这次的两车货送到后等上一段时间再回来拉,结果尤利民实在迫不及待了,何爱军他们这边的货车一空出来他就托他们过来取货了。


    这次卖腊肉叶宁赚了五六万,哪怕是抛开各项成本,也还有两万多块钱的纯收益。


    和服装厂的盈利比起来,这点钱不算什么,但是这两项产业的投入本来就不是同一个量级。


    叶宁仔细算过,要算上去年卖鸡和鸡蛋赚到的钱,再有上两三年,她就能收回租这两千亩山地的成本了。


    养殖场这边前景颇好,周大海也如同吃了定心丸一样,不再为自己的前途发愁,每日只带着手底下的人打草喂兔子,捡鸡蛋。


    山上养了一年猪都变成腊肉卖出去了,周大海心里有成算,也没让这么大一片地空着,早早地买了种薯回来育苗,回头等到新的一批小猪放上山的时候,移栽后的红薯藤就能扎稳根了。


    山上这么大的一片地方,种红薯也不是为了收获,纯粹是为了多长红薯藤给山上的猪当口粮,也就不讲究什么种植方法了,直接找空地把红薯藤栽下就行了。


    周大海忙活着的时候,顾骁也如去年一般开着货车去附近几个乡镇搜罗小猪仔了。


    不过和养殖场的母猪一样,去年揣上的崽子都还没生下来,顾骁只能提前和养猪的人预定好。


    养殖场养着的几只母猪也快到生产的时候了,屋子里面已经养不住了,好在有之前熏腊肉的草棚,从山上找点石板用水泥一圈上,就是现成的猪圈。


    原本叶宁还想着之后就在这边找间平房摊茶炒茶,但是现在准备又养猪又养兔子的,卫生条件不是特别好。


    为了不影响茶叶的品质和味道,她还是让顾骁找了材料,带着周大海他们在夏春花居住的草棚旁边另外起了三间水泥房。


    在解决炒茶间的同时,还顺便改善了夏春花的居住环境。


    叶宁对这片茶园可是寄予厚望了的,去年秋天她自己摸索着学炒茶的时候,还不忘拉着夏春花一起学。


    事实证明整日围着灶台转的夏春花对火候的把控也是炉火纯青,只第一锅因为火候太大焦了一些茶叶,后面的两锅都已经炒得有模有样了。


    秋茶风味不如清明前的新茶,炒出来的茶叶带着苦涩味,叶宁没要,不过夏春花和周大海他们不嫌弃,乡下人喝茶就图个味道。


    那几锅茶叶他们几人分了分,平常烧了开水就抓一把扔进去,放凉了喝着也是很适口的。


    不过大家都知道叶宁想要的是高品质的茶,时间一天天过着,茶园里的茶树也在夏春花的悉心照料下变得越来越翠绿。


    三月一到,随着一场春雨泼下,叶宁去了茶园好几次后,总算是对指尖捻着的茶叶品质感到满意了:“春茶的品质已经达到标准了,明天就开始采茶吧。”


    夏春花做事不如周大海那么周到,但也勤快能吃苦,叶宁还是想好好培养她:“春花姐,你现在下山,把我们招人采茶的消息宣传出去,工钱就按照采一斤茶叶两毛钱算。”


    这个工钱是叶宁仔细斟酌过后定下的,春茶要求一叶一芽,采摘要求高,效率就上不来,按照她在现代查的资料,一般人干上八个小时,约莫能采到八到十二斤的鲜茶叶。


    当然,手脚利落的可能会更多采到两斤,手脚慢的可能会少两斤,总之大家干这个活,每天的工钱总不会低于一块钱,手脚快的,一天挣个两块多也容易。


    此时夏春花还不知道这茶叶的难采,只觉得按照叶宁开的这个工钱,想来帮她干活的人恐怕很多:“人数上有要求吗?”


    人数自然是有要求的,叶宁摆手道:“人也不能太多,主要是现在就你和我勉强会炒茶,这找的人多了,一两天就把茶叶采下来了,我们这边炒制不过来,过了夜茶叶的香味和品质就要大打折扣了,你看情况找二三十个手脚利落的人吧。”


    夏春花闻言点了点头,已经在心里琢磨起了村里合适的人了。


    现在的人都是爱抱团的,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夏春花回到村里后一家家问过去,尽量不厚此薄彼,保证每户都会选中一人,很快就敲定了三十名人选。


    夏春花这边忙着准备的时候,叶宁这边也没闲着,她先回现代订购了五千个装茶叶的铁圆罐,上面设计了乐阳红茶的品牌名字,为了看起来正规后面也留了乐阳镇的地址和电话。


    原本叶宁还担心商家会深究乐阳红茶是个什么品牌,然而人家商家见她连包装罐都需要在网店上定制,就知道这不是什么名茶,根本就没有好奇的想法。


    第二一早天还未亮,被夏春花喊来采茶的人就三五成群的往山上走了。


    毕竟今天这活可和之前不一样,按量结算工钱,干得多就挣得多,她们开工得越早,挣到的钱就越多。


    此时叶宁还没过来,不过这也不影响,因为她昨天就让顾骁把采茶要用到竹篓从村里运回来了。


    这些竹篓和之前装腊肉的竹筐一样,是叶宁找村里一位老篾匠定制的,价格便宜做工好,老篾匠靠着这两笔订单赚到了钱后,让家里的小孙孙一个月就吃上三回肉。


    村子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到了茶园后,都不用夏春花招呼,就直接挎起竹篓往茶园冲了。


    夏春花不放心的跟在众人后面,手把手地教导着她们采茶的注意事项:“手指上要带着点力,往上提的同时把茶叶采下,用力不能太大,不能伤了茶树的枝条。”


    经过夏春花的示范后,三十号人当即就上手实操了起来。


    有人上手后还拿不准自己的动作,遂小声呼唤了起来:“春花,你看我这样对不?”


    夏春花走近一看,出声提醒道:“对,手腕不用提这么高,放松一点才不累手,必须得保证一芽一叶。”


    也有人好奇道:“我看这下面的叶子也很嫩啊,为啥叶小姐只要一芽一叶,这一芽两叶不是更压秤吗?”


    夏春花解释道:“这哪能一样,叶小姐说一芽一叶的才是品质最好的,一芽两叶就不是这个价了。”


    开口问话的婶子忍不住咂舌道:“要不说城里人讲究呢,喝个茶还有这么多门道,我们山里那些野茶,别说这么嫩的叶子了,就是老叶子,大家也不会嫌弃啊,摘回去炒了只有茶沫子也是一样的喝。”


    第244章 第 244 章 趁着茶园里的露……


    趁着茶园里的露水还没干, 大家都抓紧干了起来。


    此时在村里的大姑娘和小媳妇眼里,这茶树枝头上立着的不是茶叶,而是实打实的钱。


    采茶不算什么技术活, 有那村里出了名的快手,在夏春花指导其他人采摘方法的时候, 手指在芽尖上一捻一提,带着露水的“一芽一叶”就落进篓里,不过两刻钟,篓子底部就被茶叶给铺实了。


    夏春花等这边大家都上手了, 自己也挎着篮子摘了一会儿。


    今天叶宁给夏春花安排的任务是炒茶, 她自己则是守在磅秤旁边收茶结工钱。


    为了方便大家, 昨天他就让顾骁去储蓄所换了厚厚一沓零钱。


    红茶的鲜茶叶摘下来后,得先处理过一遍后摊开发酵四到五个小时,在这之前茶叶是没法直接炒制的,左右眼下也没事干,夏春花就先跟着大家采了一个小时的茶叶,估摸着够数了,她才招呼着大家先去交一次茶叶。


    叶宁看到夏春花身上挎着的竹篓,一脸不赞同地拧紧了眉:“春花姐,这采茶可累手腕了, 你这两天要炒的茶叶本来就多, 就别往茶园跑了。”


    夏春花不以为然地摆了摆手:“没事,这都是做惯了的事情,累不着我。”


    夏春花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实人,心里想着自己拿了叶宁这么多的工资和奖金,好不容易等到茶园有产出了,那真是一点都不带惜力的。


    大家交上来的茶叶, 多的一斤多,少的七八两,叶宁也没麻烦,都在账本上仔细地记下了名字和数量,等到傍晚收工的时候统一发工钱。


    都是一个村里的同龄人,现在又在一起干活,采茶本就枯燥,哪怕平常不怎么熟悉的人,这会儿凑到一片地方了,都少不了要闲聊上几句。


    王桂花作为村里手脚最利落的人,采茶速度也是一骑绝尘,她手上忙活的时候,见到前面两排的熟人篓子里的茶叶不多,嘴上还忍不住打趣道:“二嫂,你这手可得再快点,不然你家狗蛋想吃的江米条可就没影了。”


    李二嫂是这三十人中年纪偏大的,她被打趣了也不恼,只转了转发酸的手腕,一脸羡慕地感叹道:“桂花你的手脚快,我自然是比不上你的。”


    话虽这么说,但是李二嫂手上的动作还是不由得加快了几分。


    在大家低头忙活的时候,夏春花那边也没闲着,先把茶叶揉捻开后在薄薄一层撒到提前准备好的竹席上摊着。


    发酵成功的茶叶经过小火慢慢焙了一个多小时后,才总算是出锅了。


    听到夏春花的招呼声后,叶宁也是迫不及待地在炉子上烧起了热水,准备先尝尝这新茶的味道了。


    叶宁能喝茶,但却不是爱茶着,她煮茶也不讲究那么多,直接用的从溪边引过来的山泉水。


    不知道是茶叶好还是溪水好,总之这二泡的茶叶喝着没有半点涩味,入口只有三分红茶的微苦,回甘却很快,一口茶汤下肚,也就片刻的时间,嘴里就只有茶叶的清香了。


    叶宁仔细地咂摸了好一会儿:“真不错诶!比我之前喝过的茶叶味道要好。”


    就是这边的条件不行,泡茶的碗都是夏春花吃饭的粗陶碗,这样的好茶,要换套上档次的茶具,再往茶馆里一摆,一壶卖个两三百块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叶宁自己品茶的也没忘记给夏春花泡上一碗,不过夏春花比叶宁更加外道,喝了只会点头说好,要让她说出个一二三是不可能了。


    叶宁指着一旁提前准备好的带防潮膜的大编织袋对夏春花交代道;“炒好的茶先装袋子里,我定制了一批铁盒子,不过还没到货,等到货了我们再分装。”


    叶宁却是高估了大家的效率,中午她没来得及准备,只能让周大海那边帮着煮了两大锅稀饭,现在日头不大,众人为了能多赚钱,对付完午饭后一刻都没休息,就又忙活了起来。


    大家都是对付着吃的,叶宁也不好搞特殊,等顾骁骑着摩托车风.尘仆仆地给她送饭菜来的时候,得到的消息就是她已经吃过了。


    顾骁仔细问完情况后,小声劝道:“就只吃了稀饭和咸菜?我给你带了红烧排骨,你再吃两口吧。”


    叶宁揉着肚子摆了摆手:“不用了,上午喝了一肚子茶,刚才又喝了两碗稀饭,这会儿什么都吃不下了,留着晚上吃吧。”


    说完叶宁又想起了一件事情:“对了,我之前没想起来,大家一整天都在茶园里忙活着,我们该包饭的,等会你去镇上买两袋子面粉,明天中午给大家蒸馒头,回头你在村里找个婶子帮忙做饭,弄个馒头,再炒个菜,中午你再开车给送上来。”


    以前叶宁使唤顾骁干活就不会客气,现在他成了男朋友,她就更加不会客气了,要不是他还得忙厂里、果园和收购小猪仔的事情,叶宁都想让他整天在茶叶陪着自己收茶叶了。


    顾骁点了点头;“我等会儿就去买,菜的品种有要求吗,没有我就买点肉和粉丝,回头再在村里卖点白菜,五花肉粉条炖白菜,滋味好不说,配馒头吃也是正正好的。”


    这些小事叶宁也懒得动脑子:“你看着安排吧,我琢磨着这边要忙上个十几二十天,采茶的人还得再加,明天你空了再给我垒个灶,我也得开始采茶了,现在的效率太低了,按照现在的速度,这点茶叶要一两个月才能采完。”


    今年是这些茶树种下的第一年,虽然本来就是中苗,但是今年还不是它们的高产期,叶宁特意留意过,因为茶树还没张开,现在一亩地能出的鲜茶撑死了也就一百多斤。


    要知道盛产期的四五年茶树,一亩地的出产是能有五六百斤的。


    叶宁的茶园产量虽然不高,但她种得多啊,两百亩的茶园,哪怕今年产量不行,那也有两万多斤鲜茶,现在三十个人一天撑死了采四百斤,这得干到何年何月?


    叶宁琢磨着还是得双管齐下,她和夏春花累一点,从村里找个人来帮着称重结钱,再从附近其他大队找些年轻手脚快的人,争取半个月内把所有的鲜茶采下来。


    顾骁是土生土长的乐阳镇人,招人的事情叶宁交给他那是再放心不过了。


    这一天的下午和上午没什么区别,大家摘完一篓子后就来找叶宁称重,不知不觉中这太阳快落坡了。


    叶宁看了看天色,见大家还在茶园里忙活着不舍得丢手,只能连忙扯着嗓子喊道:“天快黑了,大家都别干了,来过称领工钱了。”


    众人忙活了一整天,盼着的就是这个时候,闻言纷纷停下手里的动作去了叶宁坐的地方。


    这一天忙活下来,大家是腰酸手也酸,不过这点辛苦在从叶宁手里接过工钱的时候,瞬间就不算什么了。


    三十人里面,手速最快的王桂花今天采的鲜茶最多,足有十五斤六两,一共两块三毛四,想着大家赚到都是辛苦钱,叶宁也没四舍五入,直接给了两块三毛五。


    叶宁收完茶叶发完工钱后,还不忘提高声调说道:“辛苦大家,今天是没提前准备,我下午已经和顾骁交代了,让他去镇上买米买面,明天中午我们吃馒头配白菜猪肉炖粉条!”


    这活虽然累,但是工资不错,明天还有肉吃,大家也不觉得累了,那些手疼腰疼的人,下山回到家里后,就用热水泡,让家里人帮着按,也是打定了主意明天要比今天采得更多。


    清明前农户们刚把种谷撒下田育苗,紧急的农活并不多,叶宁这边高价找采茶工的消息一出,附近几个大队都有人来找顾骁报名。


    顾骁也不是来者不拒,还是大概挑选了一些穿着打扮看着干净的,虽然茶叶要洗,但是那种看着就邋遢,指甲缝里都是陈年老垢,鼻涕用手擦了就往鞋底抹的人那是万万不能要的。


    按照叶宁的要求,顾骁找的四十个采茶工第二天一早就来上工了。


    其他大队的人赚钱没有牛草湾三大队的村民容易,大家都很珍惜这份工作,上手后连闲聊都觉得浪费时间,只会闷头干,本村的人见人家都这么认真,攀比着也加快了速度。


    新的采茶工加入后,叶宁也忙碌了,起来,她和夏春花两人并排站着,这鲜茶也是不断炒炒炒到厌倦。


    然而叶宁本来就鲜少干粗活,用手炒茶这件事她虽然会,但是一锅茶都还没炒完,这手就红得跟雪里红萝卜了一样。


    顾骁收茶的空隙过来见到后,那眉毛拧得能够夹死蚊子:“只小火慢慢翻炒就行了是吧,我试试?”


    叶宁很想说这没什么,锅里的温度只是烫手,并不会把人真的烫伤,不过她也知道顾骁是关心自己,心里受用之余,也没逞强,乖乖地让开了位置。


    炒茶没多少技术,需要的只有耐心,叶宁在旁边指导了一会儿后,顾骁很快就上手,此时他的注意力都在锅里,头也不抬地道:“这边有我呢,你去外面看着吧。”


    叶宁也没和顾骁客气,十分狗腿地给他捏了捏肩膀后就去外面了。


    只有临到中午的时候,顾骁放下手里的活下山取了大家的午饭。


    叶宁不是计较的人,之前周大海他们只能自己开火,这几天都已经请人帮忙做午饭了,索性就连带着他们的份一起做了。


    周大海他们也不白吃饭,特意烧了两大桶开水放温后拎了过来。


    忙活了一上午的采茶工伸长脖子往装菜的大木盆里看了一眼后,就忍不住感叹道:“这里面放的肉可不少!”


    见说话的是外村人,和叶宁关系不错的李翠莲当即就搭话:“这算什么,叶小姐一向大方,前段时间我们帮她干活,这肉都是放开了让大家伙吃的。”


    第245章 第 245 章 去帝都的事情就这么定……


    采茶工们听了李翠莲的夸赞, 再看到木盆里油亮的五花肉后,那真是把叶宁夸了又夸。


    李翠莲性格本就外向,一看竹筐里装着的馒头, 就知道是他们大队长家里婶子的手艺:“米婶子这手艺真是没得挑,隔得老远就闻到香味了。”


    叶宁肚子里是不缺油水的, 不过她看着盆里炖得油亮的肉片和吸满了肉汁粉条,嘴里的唾液也不由自主地分泌了出来:“大家辛苦了一早上,这会儿可得放开了吃,馒头和肉都是管够的!”


    随着叶宁这话一出, 王桂花她们立刻就在装菜的大木盆前排起了长队。


    叶宁话说得很清楚, 馒头不限量, 只要不浪费,那都是随便拿的,末了再一人拿上一只粗陶碗打菜。


    顾骁扶着给大家分菜,他没有手抖的毛病,盆子里肉片也多,随便一勺子下去,保管是既有肉又有菜。


    会吃的人打了菜当即就把馒头掰开了,里面夹上一筷子肉和粉条,哎呦喂, 那叫一个香!


    昨天就王桂花采的茶最多, 想到昨天带回去的钱,她今天更是铆足了劲儿地在干,这会儿她囫囵吃了两个馒头和一些肉菜后,就又背起了茶篓往茶园去了。


    随着她的动作,其他心急的也加快了嘴里进食的速度,只剩下一些家里条件不好, 难得吃一次肉菜的,想着自己早去这么一会儿也赚不了几分钱,还是留下来多吃几块肉更划算。


    叶宁和顾骁是不赶时间的,可以坐在一旁简陋的木桌子前面慢慢的吃。


    上山之前,周顺弟特意给叶宁开了小灶,除了今天的馒头和肉菜之外,还给她煮了鸡蛋炖了肉汤,不多不少,就装了一盒子。


    屋里还堆着不少鲜茶,顾骁自己吃完午饭后,还没忘给叶宁剥鸡蛋,做完这一切后,他才起身进炒茶间炒茶。


    离开之前,顾骁还不忘交代道:“碗筷不用你收,就放在那里,傍晚我下山的时候带回去让我大奶奶洗。”


    叶宁最不喜欢洗碗了,油乎乎的,摸着就难受,有人代劳,她自然不会自讨苦吃。


    大家吃饭前才刚交了一波茶叶,这会儿她正好坐在椅子上歇息一会儿。


    采茶这个事情一旦开始干了,那就停不下来了,只两天的功夫,夏春花住的地方就堆起了几大袋子干茶叶。


    好在叶宁找的加工厂规模不小,制作她要的茶叶罐子只花了两天,只不过物流公司虽然运费便宜,但是运货速度远赶不上快递公司,她这几天住在山上,每天晚上都会回现代追踪一下物流信息,总算是等到物流到货的消息。


    这天叶宁特意和顾骁说过了自己要去隔壁镇上拉货,把周大海调过来帮忙称重了。


    山上的大猪都杀了,现在只有两窝刚生下来的小猪,养殖场那边的人手足够,耽误周大海一天也影响不了什么。


    考虑到在山上干活的人多,叶宁去镇上把茶叶包装盒取回来之后也没急着回去,而是特意在家里等到了晚上,确定山上没有别人后,才慢慢地把东西一袋一袋地运回了小院。


    这罐子装个九分满,正正好就是一斤,为了不出差错,叶宁白天还在镇上买了两台电子秤,回头分装茶叶的时候正好派上用场。


    分装茶叶不算什么辛苦活,包装罐到了之后,叶宁直接把电子秤往桌子上一摆,在收茶叶的空隙中就给分装了。


    为了迎合现在的审美,叶宁定制的茶叶罐一水的红色,只在罐底和盖子上面用的黑色涂料,时下商品的包装都偏简朴,叶宁这茶叶罐一出,可以说是顶顶有档次了。


    大几十上百号人每天都在茶园里忙活着,总算是赶在清明前把所有的鲜茶给采下来加工好了。


    最后茶园里剩下的茶叶只够大家采半天的,不过这大半个月干下来,就是手脚最慢的采茶工也挣了十几二十块钱,这对没有其他进项的村里女眷来说,已经是顶顶好的事情了。


    最后一天结了工钱后,大家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嘴里聊的都是今天开支明天要去公社和村里采买东西,不说别的,好不容易挣下两个钱,总要给家里的孩子买块糖甜甜嘴,再有舍得花销的人家,还得买块新鲜肉回家给一大家子人打打牙祭。


    也有人在领工钱的时候顺嘴道:“叶小姐,你这活干着轻松,明年采茶的时候我还来行吗?”


    其实在叶宁看来,这采茶真不是什么轻松的活计,不过对于村里人来说,这活只累手腕子,可比割稻强,主要是工钱给的也足,要不是茶园里就这么多茶叶,她们还真想长长久久地干下去。


    叶宁柔声道:“我这茶年年都要人采,你们今年干了,以后就是熟练工了,不用等到明年,秋天我这里还要再采一波秋茶,到时候我要再找人,肯定就优先找你们。”


    很多人都觉得秋茶品质不比春茶,其实这也是看品种的,叶宁的这些红茶,秋天长出来的茶芽香味会更加醇厚,喜欢喝绿茶的可能欣赏不来,但是喜爱红茶的,会格外偏爱这种‘深沉’的茶香,不过秋茶产量比不上春茶,到时候叶宁可能就不需要这么多采茶工了,只能从现在这批人里选那手脚利落的。


    不过这都是大半年之后的事情了,现在叶宁也就是顺嘴一提,眼下对她来说最要紧的事情,还是得尽快给这小五千罐茶叶找个销路。


    这次叶宁收了四千六百多斤干茶叶,密封包装好之后,全都让顾骁开着车拉到了镇上。


    服装厂的仓库不好放这些东西,正好顾骁之前特意留的两套房子有一套还没开始装修,正好先拿来当仓库用。


    顾骁和叶宁商量道:“要不给尤哥打个电话,他主要在深市发展,那边的人也爱喝茶,说不定能消出去一些。”


    顾骁这想法和叶宁也是不谋而合了:“可以问一问,尤哥也没去那边几年,可能门路没有那么多,让他帮着问问黄阿公吧,我记得他就挺爱喝茶的,另外我再打电话问一问汪先生,帝都人喝茶的历史也久远,看他那边有没有需求。”


    说干就干,叶宁想发展除尤利民之外的固定客户,所以先给汪先生打了电话,不过汪先生给她留的是家里的电话,电话打过去后是他的爱人接的,对方回说汪先生不在家,去店里了,叶宁只能让对方转告汪先生回电。


    挂掉电话后,叶宁又给尤利民打了电话。


    尤家齐芳出了月子后,并没在家带孩子,而是专心地照应起了自己的服装店,孩子就让蒋桂香带着,左右离得也不远,饿了抱来店里让她奶一口就行了。


    现在尤利民的事业那是越来越红火,知道丈母娘给自己带孩子辛苦,所以对于两个老人的零花钱,他是给得越来越多了。


    加上齐老汉还帮叶宁看着几套房子,现在老两口一个月的收入也不少,小儿子的小卖部开起来了后,不但挣到了钱,时不时地还能孝顺他们一点。


    这些钱他们都存着舍不得花,想着两个儿子现在住得都不宽敞,他们现在多攒一点,等到儿子们需要换房子的时候,他们多多少少也能帮衬着一点呢。


    齐芳自己也有一儿一女,也能理解两人的想法,他们舍不得花钱,她就只能每天多往家里买点吃食,比如肉和水果,她现在已经算是富太太了,可以不看价格随便买了,有她计划着,家里的吃喝水平倒是遥遥领先的。


    尤利民前段时间从深市回来后,因为一时间没有别的事情,也是在家里舒舒服服地休息了好几天,叶宁电话打来的时候,他正好在家。


    电话接通后叶宁也没卖关子,开门见山道:“尤哥,你回深市了吧?我这里新出了一批茶叶,味道很不错,你有没有兴趣啊。”


    尤利民笑道:“回来了啊,要不还是宁妹子你记着老哥我呢,这是知道我在家里躺着快长毛了,就想着我了是吧?虽然我不爱喝茶,不过我会卖,你等着,我马上就回来!”


    挂掉了电话后,叶宁不由得对一旁的顾骁感叹道:“还是尤哥靠谱,他这一回来,我们这些茶叶怎么也能卖掉千儿八百斤。”


    顾骁也庆幸他们还有尤利民这么一个爽快的合作伙伴,连忙提醒道:“回头把你那些茶具送一套给他。”


    之前叶宁买茶叶罐子的时候,为了衬托氛围,也买了五套茶具,想的就是回头卖茶叶的时候可以作为添头送人。


    倒也不是什么高价的茶具,一百多块钱一套的东西,放在现代不算什么,拿到这边来,只要送的不是顶顶讲究的人,还是挺能拿出手的。


    不说别人,就是叶卫明,自打茶园的茶叶下来了,他一天在镇上,只要腻子粉厂那边没事儿找他,他就爱守着顾骁给他买的红泥小炉子煮茶喝,那叫一个岁月静好。


    尤利民来的很快,不过汪先生的电话回得更快:“小叶啊,我正想和你打电话呢,我这里接了一个批发商,上次你送来的春款我已经卖得差不多了,你那里还没有没库存,要是有,就尽快再给我送一批过来!”


    叶宁回忆了一下库房里剩下的春装,应该还有个一万件出头,回头给汪先生送去八千件,剩下的两千件应该够马大姐那边补货了:“春装还有不少,回头我就安排发货,不过我今天给你打电话不是为了衣裳,是因为我茶园里的第一批春茶出来了,想问问你那边有没有需要的。”


    汪先生沉思片刻后道:“茶叶?之前是听你说起过,我倒是有个朋友是开茶楼的,不过他那里只要好茶叶,我没尝过你的茶,也不敢打包票,要不然这样,你随货先给我捎一百斤过来,我先拿去给他尝尝。”


    茶叶不比其他消耗品,就是每日都喝茶,一年也喝不了几斤,偏偏叶宁都开口了,汪先生也不好只买个几斤十几斤,想了想还是先买个一百斤,回头要是品质不好,他也能自家留着慢慢喝。


    叶宁也不嫌一百斤少,十分痛快地答应了下来:“行啊,正好我想在帝都置业,明天我亲自给你送货和茶叶过来。”


    汪先生乐道:“那感情好,上次我白白吃了叶老板你的腊肉和香肠,正愁没办法回礼呢,这次你过来,我肯定当好东道主,带你吃遍帝都!”


    顾骁就在一旁,等到叶宁挂掉电话后,他忍不住问道:“要去帝都?”


    叶宁点了点头:“没错,你和我一起。”


    叶宁想在帝都买房这事顾骁之前是听她说过的,不过他显然不理解,叶宁平常又不在帝都住,为什么要花上那么大一笔钱在那边买院子,思来想去,只能归咎于她对买房子有执念,她在帝都买房的目的,可能跟之前在深市买铺子一样,纯粹是为了投资。


    不过帝都作为首都,那里的房价本来就不便宜,顾骁真不觉得以后那边的房价还能涨到哪里去。


    对此叶宁也没多解释,毕竟顾骁不是亲历者,只靠她口头描述,对方是很难相信祖国的未来会那么繁荣,帝都的房价最辉煌的时候 ,那可是一天一个价。


    好在顾骁虽然不理解,但是对叶宁的决定一贯是支持的,因为两人的条件本来就有差距,平常他在这些事情上就格外的注意,更不会在花钱这种事情上置喙叶宁。


    于是去帝都的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第246章 第 246 章 “差强人意吧,这院子……


    尤利民傍晚赶回来后, 得到的消息就是叶宁他们明天就要去帝都的消息:“就你们两个人自己去?”


    叶宁无奈地摊了摊手:“本来是想带上我爸妈一起过去玩一趟的,不过腻子粉厂这边走不开,就只能我们先去探探路了。”


    “那你们路上可得小心, 虽然今年治安好一些了,但是有些偏远的地方人还是很凶恶, 你和顾老弟可别下县道。”


    叶宁点头道:“我知道,我们晚上只在大城市落脚,本来这批也不是什么急货,我们边走边玩, 不需要赶时间。”


    尤利民也没多说什么, 只摆手道:“你这些年生意做得这么大, 这些小事想来也不需要我多提醒,反正你心里有数就行了。”


    两人说话间,灶上的热水也烧好了,叶宁像模像样地给尤利民泡了茶。


    尤利民仔细品来,没尝到苦味,茶叶的清香味倒是很明显,冲着这味道,就算他是个茶道外行,也清楚这茶品质不差了。


    尤利民震惊于叶宁干一行像一行, 忍不住挑眉:“味道不错啊, 你这茶准备卖个什么价?”


    叶宁也没自谦:“我这都是一芽一叶的好茶,还有我定制的这些包装,我也是花了不少钱的,这样一罐茶叶,我卖给别人,怎么都得三十块钱, 尤哥你也不是外人,你要的话,我给你个实在价,二十块钱一罐。”


    这个价格不算便宜,眼下市面上,品质中等的茶叶在十块钱一斤左右。


    叶宁自诩自己的茶叶算得上是高档,只不过今年刚起步,没什么名气,很难叫上高价。


    她这片茶园投入可不少,租地人工什么的都是小头,大头还是这些金贵的茶叶。


    好在茶树不止采摘一年,她也不好以来就把价格定得太高,二十块钱一斤是她仔细斟酌过后的批发价。


    怕尤利民误会自己的茶叶价格只能卖上这个价,叶宁还不忘补充道:“这个价格因为我们这茶现在还没什么名气,等回头名气打出去了,我这边可能还要涨价。”


    尤利民虽然自己不怎么喝茶,但是认识的人中也有不少爱喝茶的,对于茶叶的行情,他多多少少还是知道一些的。


    说起来现在真懂这玩意儿的人也不多,前些年乱的时候,真懂品茶的不是出国了,就是不在了,说句不好听的,现在爱茶的那些大老板,大部分都是附庸风雅。


    每个人对茶叶的评判标准都不一样,除了被大众广泛认可的十大名茶,现在大部分的茶叶品牌都打出什么名气。


    不过也有那种有底蕴的老茶饼,哪怕是在现在,也能轻轻松松地卖上大几百块钱。


    叶宁想着回头得空了研究一下,自家也倒腾一些茶饼、茶砖出来,这玩意儿只要保存得当,那也是放得越久,价格越高的。


    尤利民倒也没在价格上纠结太多:“这个价格倒也不贵,不过我不知道深市那边的情况,这次就先要个两千罐吧。”


    尤利民想得明白,自己那铺子每天人流量那么大,门口那块地不管摆个什么小摊子生意都差不了,这茶叶的味道确实不错,再怎么样也能把这两千罐茶叶卖完。


    和汪先生那边的一百斤比起来,尤利民这已经算得上大单子了,叶宁是一点都不嫌少:“行啊,等会儿我和顾骁就给你把货装上。”


    做成尤利民这单生意后,叶宁在属于茶园的新账本上记下了茶园的第一笔进账。


    叶宁名下的产业太多,也没办法像服装厂那样请专门的会计,养殖场、果园、茶园的账目她都是自己在本子上记账的。


    一是留个明细,二是方便她算账。


    在今天之前,茶园那边只有零零散散的支出,之前招人采茶花的是大头,不过现在有了尤利民这边给的四万块钱,倒是把之前的支出都给抹平了。


    第二天尤利民和叶宁他们一起出发,不过双方的货车除了山市后,就一辆往北,一辆往南了。


    这次只有顾骁这么一个司机,叶宁在一旁坐着也不敢只顾自己睡觉,就在一旁吃吃喝喝,陪他聊天解闷。


    两人不赶时间,太阳还没落山就找地方过夜,白天顾骁每开四五个小时叶宁就会强制要求他停下来歇一会儿,路上的几天倒是没出什么事情。


    等快到进帝都范围的时候,叶宁就先盘算了起来:“等咱们到了帝都,先找汪先生把货卸了,然后再去到处逛逛,帝都的烤鸭是必吃的,长城我也想去看!”


    顾骁提醒道:“不先看房子吗?”


    在这件事情上,叶宁是一点都不带纠结的:“房子这事就得随缘了,不行先托汪先生帮我们打听着,有人卖房子我们就去看,没人卖咱们就出去玩!”


    汪先生算着叶宁他们到帝都的时间,一早就在仓库等着了。


    他生意做得大,在城西有一个专门的库房。


    这半年靠着叶宁提供的货物,汪先生可是没少赚钱,这会儿看到两人下车,那脸上的笑容热情得都快溢出来了:“叶老板,顾先生,一路辛苦了!我们先卸货,我在聚德楼定了位置,等会儿做东请你们吃饭。”


    汪老板热情,叶宁他们也不会跟他客气,不过吃饭这事可不能着急,卸完货后汪先生立刻就结清了货款,她总不能揣着这么一大包货款去外面晃悠吧,所以还是得先去储蓄所把钱给存了。


    这次出门叶宁揣上了自己存款最多的一张存折。


    里面有一百多万的现金,在这个年代绝对算得上是一笔巨款了,就这样揣在身上,叶宁心里还不放心,中午吃饭的时候就立刻让汪先生帮自己打听起了房子。


    这存折揣在身上轻飘飘的,可没房产证有安全感。


    房子这事汪先生之前也没特别留意,他家大业大的,暂时没有置业的需求,不过他是帝都的地头蛇,认识的人多,回头只要让下面的人去外面打听几句,就能知道哪家人有卖房子的需求了。


    帝都的房子本来就紧俏,叶宁又点名要四合院,这可不是每天都能碰到的事情,汪先生只能保守一点道:“我先找人问问,明天给你答复。”


    叶宁也没觉得在帝都买房是一锤子的买卖,闻言也笑着道了谢:“那就麻烦汪先生了。”


    考虑到两人在帝都还没有住处,吃过午饭后汪先生十分热情地邀请两人回家住。


    叶宁觉得他们和汪先生的关系也不是特别的亲近,对方家里一大家子,他们要贸然上面借宿,多多少少还是有些不自在的,当即就婉拒了:“不用了,我们去宾馆住就行了,我这还是第一次来帝都,还想先在周边逛一逛呢。”


    汪先生也没强求,只是怕两人不知道当地的景点,又给两人说了一下城里城外值得去的地方。


    出门在外顾骁比叶宁精力好,很快就找人打听到了附近环境好的宾馆,两人在路上赶了几天,下午是半点出去闲逛的精力都没有了:“太累了,我决定下午哪都不去,就在房间里补觉!”


    顾骁就住在叶宁隔壁,叶宁没有出门的打算,他自然也不会往外跑,闲着没事就去楼下找服务员聊天,还真让他问到了不少只有本地人才知道的小店。


    傍晚时分叶宁睡醒了,也不想折腾了,就想着晚上就在宾馆外面找家店对付一口算了。


    顾骁却不想叶宁将就:“我打听到附近有家味道很不错的饭馆,你在房间里等着,我现在就去打包饭菜回来。”


    情侣之间,男方勤快总归是好的,叶宁也没拒绝,顾骁不放心她一个人待在房间,离开的时候还不忘提醒她道:“等会儿你把门里面的插销带上,再搬把椅子过来顶着。”


    别人不知道叶宁这次出门时带着的家底,顾骁却是知道的,想到那么大笔钱,现在走在路上,但凡是谁的视线在叶宁身上多停留了两秒,他都要怀疑对方是歹人,立刻就警惕了起来,弄得叶宁都有些苦笑不得了。


    原本叶宁还想着房子的事情没有这么容易找到,结果第二天一早,她房内的座机就响了起来,电话那边正是昨天接到过她电话的汪先生:“叶老板,你昨天说要买房子,我这边给你找到了三套,一套在城东,两套在城西,都是四合院,你和顾老板准备一下,我现在就来接你们。”


    宾馆外面可以停车,汪先生想着房子在两个方向,今天看房少不了奔波,索性就自己开了车来。


    有汪先生这个本地人带路,叶宁和顾骁都不用费心记录,舒舒服服地在后座坐了一会儿,就听到汪先生说到了。


    汪先生在路边停稳车后,才指着右边的胡同解释道:“这边的胡同都窄,车子不好进,只能走路进去。


    叶宁好奇地打量起了旁边的胡同,或许是大部分人都出么上班了,这会儿胡同里很安静,只偶尔能听到几声鸟鸣和交谈声,灰墙灰瓦的建筑,只看着就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些小院是经历过岁月洗礼的。


    汪先生来之前就做了功课,现在也没有什么中介公司,大家买房就是贴出售启示,亦或者亲戚朋友之间帮着宣传一下,他要带着人上门看房也是提前告知过房主们的,这会儿他们就都在家里等着。


    没错,房主们,帝都的房产和别的地方不一样,老式的四合院居多,建国后大部分的房产都被收归了国有,后面一家一间、两间的分了出去,现在除了少数归还私人的院子之外,其他的四合院都是好几家人共有的。


    也是帝都最近开了不少楼盘,很多人嫌弃四合院的屋子窄住不开,更愿意自己再贴点钱去住楼房,才让汪先生找到了这三处房源。


    汪先生介绍道:“叶小姐,顾先生,你们看这院子怎么样?正儿八经的四合院,虽然只是一进院,但是院子大,房间多,足有十间房,你买来自己住肯定是足够宽敞了。”


    叶宁走进院子,仔细打量着——因为住户多,院子有不少杂物,还有人为了自家住得能够宽松一点,在院子的一角搭上了棚子,院子里不但有各家的炉子,蜂窝煤,还堆着用不上的砖瓦、坏掉的木头家具之类鸡零狗碎的东西。


    要是买这这院子,回头光是收拾院子就得花上不少时间,不过长处就是院子宽敞,回头要改造的话倒是好发挥。


    叶宁买东西也不搞虚头巴脑那一套,直接道:“差强人意吧,这院子多少钱?”


    第247章 第 247 章 这个价格我能接受,但……


    叶宁这话一出, 守在院子里的几位房主立即就上前来说出了自己的心里价位。


    “我这是正屋,院子里最大的一间房,怎么着都不能低于三万。”


    “我这东厢房, 虽然没有正屋大但是朝向好,再怎么也要两万八。”


    “我的两万五……”


    最后叶宁这一圈听下来, 虽然这院子房间多,但是要价也不便宜,最便宜的两万五,最贵的三万, 真要把这院子买下来, 至少都得花二十七八万。


    这个价格买下来放上十来年叶宁肯定是能赚的, 不过她也不是钱多了没地方花,见汪先生一个劲儿地朝她使眼色,她就知道这几位的要价太高了。


    叶宁虽然不缺钱,但也不想当冤大头。


    从第一处院子里出来后,汪先生又带着两人去了第二处院子。


    还是在城西,只不过两处宅子隔了七八条胡同。


    第二套的房主是个头发花白的老爷子,这套四合院唯他独有。


    彼时能在帝都拥有一处单独宅院的人,经历都差不多,祖上显赫, 前些年受了些罪。


    不过老爷子的这套宅子以前是宫里的宦官买来养老的, 他是宦官的养子,给养父养老送终后就成了此处房产的主人。


    后面那些年他也在这套房子里面结婚生子了,不过从房主成了一间房的主人,现在国家把房子还给他了,不过他的妻子孩子跟着他过了一辈子的苦日子,现在他就想把宅子卖了, 让孙子能体体面面的成家。


    叶宁对头发花白的老人总是要多点耐心的,这处宅子的房间虽然比第一处少两间,但是院子要更大一些,细算下来建筑面积也是大差不差,所以她也开口问了价。


    老爷子自己的房子,自然不用像之前那样一间一间的卖,直接就给出了自己的心里价位:“叶小姐是实诚人,我也不绕弯子,一口价二十五万,屋里的这些家具我都给你留着。”


    这个价格是老爷子深思熟虑后才决定的,如今城东华侨开的新楼盘售价一千三一个平方,这房子卖掉后他不但能买两套三居室,手里还能留点余钱给自己养老,两套房子一套给孙子结婚,一套留给自己和儿子儿媳住。


    此时老爷子也只能庆幸自己膝下单薄,只有一个儿子一个孙子,不然就帝都现在的这个房价,他就是想帮衬孙辈都没法子。


    叶宁心里暗忖——比第一处便宜四五万,价格倒算合理,不过她也没立刻应下,而是转头跟汪先生对视一眼,见汪先生微不可见地点了点头,她才笑着说:“这个价格我能接受,但是你们搬走之前,得帮我把屋里都给收拾好。”


    老爷子没想到叶宁这样看着年纪不大小姑娘,买起房子来是这么的痛快,让他连准备好应付砍价的话都没派上用场,这会儿不过是帮着收拾一下屋里的卫生,他二话不说地就答应了下来:“没问题!我现在就干,等我儿子孙子回来了,我让他们一起干,明天一早就能收拾好!”


    叶宁点了点头:“那我们是明天一早再过来交钱过户,还是现在?”


    老人当即就道:“还是现在吧,收拾屋子不着急的,反正我肯定给你收拾干净了,我卖房子是想给我孙子在幸福城那边买新房,那边的房子可吃香了,多耽搁一天,挑到的楼层就要差一些。”


    这钱早晚都是要给的,叶宁也没推三阻四,趁着汪先生开着车方便,索性就先去办了过户。


    过完户后叶宁又带着老人去储蓄所取了房款。


    二十五万不是个小数目,老爷子一个人还拎不走,只能赶紧去小卖部给儿子打电话,让他赶紧请假过来取了钱去定房子。


    当然在这之前,老爷子还不忘从房款里取了三万块钱出来,自己在储蓄所里另开了一张存单。


    汪先生知道叶宁想买两处院子,所以敲定一处院子后,汪先生又不嫌麻烦地带着两人去了城东。


    城东是套两进的四合院,以前的房主还是皇亲国戚,虽然院子里装饰摆设之前都被毁了,但是屋子里的房梁、窗户,木门,那都是实实在在的好材料,上面的雕工也是栩栩如生。


    放在现在不算特别的东西,这要是好好维护着,放上个三四十年,就冲着院子里的这个布局和地段,回头开个私房菜馆,就是人均一两万,都会让客人觉得物超所值。


    不过院子好归好,价格也是不便宜,仗着几条胡同外就是皇城根,卖家开口就是六十万。


    原本汪先生觉得叶宁会犹豫,都准备说自己后面继续找人打听,哪曾想叶宁一秒钟都不带犹豫的,直接就摆手道:“六十万可以,现在就去过户!”


    叶宁不知道汪先生的想法,只知道这处宅子离皇城这么近,也就是帝都现在还没开始大动,回头但凡是帝都要开始拆迁了,她这里的宅子绝对是第一个被规划了,六十万买这么大一处宅子是真的不亏!


    这要是放到现代,这个地段,这个面积的四合院就是卖几个亿那都是有价无市的。


    房主本来就是有人脉的,卖这房子就是想拿着钱去国外闯一闯,叶宁能出得起价,他自然是乐呵呵地跟着她去过户了。


    从储蓄所出来后,叶宁看着对方拎着两大袋子现金,乐得嘴都合不拢的样子,也不知道对方要是在国外混得不好,等到十几二十年后知道帝都的房价后,会不会后悔。


    今天叶宁一口气买下了两处院子,也算是收获颇丰,说起来汪先生也是跟着他们跑了一整天,她心里实在过意不去,晚上请对方去帝都大饭店正经吃了一顿。


    好酒好菜上桌后,叶宁率先给自己杯子里倒了一杯:“今天太感谢汪先生你了,你的情谊我记住了,下次你拿夏装我给你算成本价,六点二折!”


    汪先生不怎么信六点二折就是叶宁的成本价,但是他现在每次找叶宁进货,那都是二三十万,哪怕只少零点三折,那也不是个小数目了,算下来他今天倒是没有白忙活:“行啊,就冲着叶老板你这句话,这次的夏装我都得多订一些了。”


    想到今天自己买到了两套不错的房子,还接到了大单子,叶宁脸上的笑意就怎么都遮掩不住,当即就拍着胸口保证道:“行啊,我今年肯定会多准备一些库存,保管能供应上汪先生你这边的需求。”


    冲着折扣的份上,汪先生多问了一句:“叶老板你这两处院子准备怎么安排?”


    叶宁买房子的时候倒是痛快了,这会儿被汪先生这么一问,她又觉得头疼了起来:“我不在帝都常驻,这两处房产应该会找人帮着打理。”


    和山市的房产一样,在拆迁之前,找人帮着收租,不过帝都山高路远,这托付的人得好好选。


    看出叶宁的为难,汪先生出声提议道;“我家里有亲戚是做这方面生意的,你要是信得过我,我可以介绍你们认识,以后让他帮你代办这些事务,房租我可以和货款一起汇给你。”


    叶宁对自己厂里的服装有自信,也坚信只要厂里的生产品质不掉链子,汪先生这个大客户应该是不太可能抛弃自己去别家进货,所以对于对方提议,她还是很放心的:“那可太谢谢你了!这事要能谈好,您可就又帮了我大忙了。”


    汪先生也看出叶宁脸上的感激之情不是作伪,当即就摆手道:“不用客气,出门在外,都是互相照顾的。”


    有汪先生帮忙,叶宁真是省了不少事,第二天一早她就去找了汪先生的表弟,对方开的就是中介公司,主要的经营范围就是租售房屋商铺,算是房屋中介公司的雏形了。


    叶宁把两套房子的钥匙留了一套给对方,谈好了百分之五的佣金,从今天之后,这两套房子的出租事宜就不用她操心了。


    并且对方还给叶宁估了个价,她这两套院子的房间要能都租出去,那她每年到手的租金就能有个一万多。


    这也是帝都住房紧张,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买不起房子,只能租房,从而导致帝都的房租十分高昂的原因。


    房子承租的事情办好后,叶宁这趟来帝都的目的就算是完成了一大半,之后的几天她就放松身心地和顾骁到处闲逛吃喝,也算是把帝都有名的景点都去了一遍。


    要不是叶宁接到了马玉书打来的电话,说尤利民那边的茶叶卖得不错,对方又下了一千罐订单来,她还真不想回去。


    说起茶叶,汪先生也是在叶宁他们准备回去的前一天的践行宴上想起了这件事:“对了,我那个朋友尝了你的茶叶,觉得味道不错,愿意先定一千斤货。”


    叶宁这几天忙着玩,倒是把来帝都卖茶叶的事情给玩得差不多了,闻言也是忙道:“这不是巧了吗,有个南方的客商又从我这里订了不少茶叶,今年的春茶我手里就只剩一千来斤了,还好汪先生你的朋友只要一千斤,不然我这边还真不够货。”


    汪老板没想到叶宁手里的库存这么少,闻言忙不迭道:“也是怪我,这两天忙着店里的生意,把这事儿给忘了,其实我那朋友几天前就问了,这剩下的茶叶你可得给我留着,你那茶叶不是二十五一罐吗,我先替我朋友把货款给你!”


    不是叶宁见人下菜碟,而是之前汪先生只要了一百斤,这拿货价自然和尤利民不一样,不过这会儿对方主动提出要以二十五一罐的价格拿货,她也不能看着送上门的钱不赚。


    仔细一想她回头还得请何爱军他们帮着送货,这一趟下来运费也不少,一罐茶叶多赚五块钱也不算她心黑。


    第248章 第 248 章 八月中旬,果园里的这……


    有汪先生垫付一千罐茶叶的货款, 第二天一早叶宁和顾骁就踏上了返程的道路。


    经过四五天的奔波后,两人总算是到了山市。


    在回乐阳镇之前,叶宁先回了雅苑, 给尤利民和崔维诚送她从帝都带回来的伴手礼的同时,还顺便找齐老汉结清了这段时间的房租和工资。


    自从叶宁把从崔维诚那里得到的两套房子租出去后, 这每个月收上来的租金也多了不少,积少成多的,也到手了一笔不少的现钞。


    前段时间顾骁趁着年关那几天有空闲的时间,把在自家杂物间里堆了许久的家具一股脑地运到了雅苑, 虽然这边眼下没住人, 但是已经布置得很像样了。


    因为这屋里的家具都是叶宁千辛万苦地从外面买来的, 哪怕现在不住人,顾骁也没想过要租出去换钱。


    在尤家吃了一顿很是丰盛的家常菜后,两人又在雅苑修整了一晚上,第二天才回乐阳镇。


    叶宁到家的时候马玉书和叶卫明都没在,等到腻子粉加工厂一看,才知道叶卫明最近接了个大单子,隔壁市有开发商需要粉刷一整个小区,崔维诚他们边介绍说乐阳镇这边有专门的涂料,特意找了上来。


    眼下为了生产出足够供应上这位大客户需要的内外墙腻子粉, 叶卫明厂子里的机器和工人也开始两班倒了。


    叶宁听完有些奇怪:“镇上不是电力不足吗?你这些搅拌机可是大功率机器, 两班倒开着,不跳闸?”


    叶卫明摆了摆手道:“你们这半个多月在帝都不知道,县里的水电站建好了,说是我们镇出的钱多,一整个县城,就乐阳镇最先安电线杆, 扯电线,眼下县里的电力已经够用了,服装厂那边都不停工了。”


    之前叶宁就一直因为电力不足而困扰,这会儿听说这个难题被解决了,心里也是很高兴的,当即就盘算了起来:“如今只是镇上够电用了?村里通电没有?我想把养殖场和茶园那边都通上电。”


    说着叶宁又想起一件事:“还有山上小院,我们时不时地也会在山上过夜,拉上电线怎么都能方便一些。”


    叶卫明摇头:“是听说有几个公社在拉电线,那是公家出钱,你要往山上拉,线路经过的只有你的产业,公家可能不愿意出这份钱。”


    叶宁不以为意地摆了摆手:“这不重要,只要能通电,就是我自己出钱安电线杆、拉电线也是可以的。”


    在去帝都之前,叶宁手里的现金可不少,虽然买那两套宅子花掉了八十五万,但是她家底厚,加上汪先生给的服装货款和垫付的茶叶货款,如今她手里还有六十来万呢,给山上通个电还能难住她?


    “那你得先去电力局问一问,看他们那边是怎么收费的。”叶卫明一想也是,这山上要能通电,不止是他们一家人,就是周大海他们在山上工作、生活也能方便不少,确实不能吝啬这点钱。


    在一旁听着父女两聊天的顾骁一听两人商量好了,都不用叶宁开口,当即就道:“我现在就去问。”


    赶在顾骁离开之前,叶宁不放心地提醒道:“只要价格不是贵得太离谱,你就先排着。”


    等顾骁到了地方一问,镇上眼下给各个公社的电线都还没有架设好,确实没有给叶宁的养殖场通电的打算。


    不过电力局的局长也知道叶宁的茶园和养殖场算是镇上为数不多成规模的产业,多多少少也安抚了几句:“如今县里电力充足,上面下的任务是让我们尽快村村通电,你们那养殖场太高了,电线杆运输是个大问题,你们也别着急,等安装到你们那边的时候,我们肯定是会帮你们通上电的。”


    顾骁想到临走前叶宁的交代,也不忘争取道:“叶小姐也知道大家辛苦,不过养殖场马上就要进一批猪仔,眼下确实需要用电,我们这边希望能够加急,电线杆运输我们可以自己来,另外要有什么别的难处,我们也是愿意自己出钱出力的。”


    电力局局长人精一个,一听顾骁这话,眉眼瞬间就舒展开了:“你要这么说的话,那我就再调一调,先紧着你们这边排吧。”


    本来需要等上一年半载的功夫,如此一来就能加急了,当然叶宁这边需要多出一笔钱,不过事情能办成就行,她并不在意这点。


    唯一让叶宁觉得安慰的,就是果园就在镇外,娄爱民还是很看重果园的产出的,一早就让下面的人给那边通上的电,无形中也给她省下来一笔开销。


    叶宁这边交了现款上去,也就不管电力局的局长拿了这钱是往上交还是往下发了,总之第二天那边就通知顾骁开着货车往上山运电线杆了。


    周大海他们知道叶宁额外花了钱给山里通电后,手边没事的时候也过来帮着立电线杆了。


    老话说得好,有钱能使鬼推磨,在叶宁钞能力的加持下,只用了五天,茶园和养殖场就都用上了电灯。


    叶宁抽空回了一趟现代,把家里闲置已久的孵化机搬了过来,回头周大海他们就能把受精蛋挑选出来用机器孵化了。


    春天村里会孵蛋的人都会孵小鸡仔,不过大家大多都是让家里的母鸡孵小鸡,只有特别专业的会用棉被或者热炕孵化,周大海听叶宁说能在机器里孵化鸡蛋的时候,心里也是忍不住咂舌:“这外面真是什么稀罕东西都有,孵蛋都要专门研究个机器。”


    春天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趁着养殖场这边活少,周大海他们又多种了一大片麦草,去年揣上崽的几头母猪也陆陆续续生产了。


    顾骁这边忙完电线的事情后,也开着货车去之前交了订钱的几户人家里去把已经养壮实了的小猪仔给接了回来。


    有了去年的经验,今年他们往上山放了一百四十几头小猪仔,其中又有十几头母猪,叶宁估摸着等这批母猪长成后,明年就不需要去外面买猪仔了。


    长毛兔这边在周大海他们的悉心照料下,也是一窝一窝地生,眼看着长毛兔养殖场也颇具规模了。


    看着草棚里面数量增加了快一倍的兔笼,叶宁满意地点了头,她伸手捏起笼子上挂着的一小撮兔毛道:“现在时间还早,等段时间天气热了,你们就给这些大兔子剪一回毛,记得把兔毛单独收起来,我有用。”


    单独的兔毛虽然不能做毛领,但是可以加工成毛线,回头只要处理好了染个色,就能送到服装厂去做成毛衣。


    养殖场这边的事情就这么多,周大海他们已经有经验了,各自分工,每天都能把山上的牲畜打理好,叶宁基本上是不用操心了。


    茶园这边就更不用说了,刚卖了春茶,眼下就是除草,沤肥、施肥。


    养殖场的兔子能吃能拉,光是这边的收获,就够两个沤肥池用的了,在秋茶出来之前的这段时间,茶园这边都没什么紧要的事情,夏春花也算是能清闲上一段时间了。


    当然夏春花清闲的时候,叶宁也跟着清闲了。


    如今她名下的几个产业都在良好的运转着,她只用十天半月的去看一看账本就行,其他的事情根本就不用费心,这小日子一下子就变得惬意了起来。


    好在叶宁并不是劳碌命,没事的时候她揣上太阳能充电宝,带上下载好小说和电视剧的手机,只觉得两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转眼间,果园那边的阳光玫瑰就已经大范围挂果了。


    在这些葡萄挂果之前,叶宁已经吃过果园里的枇杷和桃子了,只不过这些果树之前种植的时候数量就不多,今年又是第一年挂果,产量不高,结的那点果子她留着自家吃了一点,给尤利民他们送了一些就没剩多少了,完全不值得单独卖一场。


    和这些水果比起来,果园种植面积最多的阳光玫瑰长出的葡萄串就很够看了。


    时下科学种植的观念还没普及,但凡是家里种了果树的,都巴不得自家的果树多挂果,叶宁让杨长生他们给葡萄穗疏果的时候,他们还一脸的震惊:“这些葡萄我们照顾了一年,好不容易有了大丰收,怎么要把这好好的果子给剪掉?”


    因为肥料给得够,虽然是露天种植,果园的阳光玫瑰挂果也很多,那葡萄穗长不说,上面的小葡萄也是密密麻麻的。


    阳光玫瑰作为大颗粒葡萄,本来就需要留足生长空间,不过叶宁也理解杨长生他们的心疼,只能耐着性子解释道:“葡萄颗粒太多了,现在还好,等到再长大一些,就要挤在一起,葡萄长不大不说,果形还不好看,我们现在先疏一遍果,既减少了养分消耗,也能保证后面葡萄长得好看。”


    说到底叶宁才是老板,加上她解释得也是有理有据的,杨长生他们就是再心疼,也只能拿起剪刀埋头干。


    不过他们刚上手的时候,总是因为舍不得不敢太过下剪刀,还是叶宁抄起剪刀给他们剪了几串示范后,他们才下了狠心疏果。


    疏果不急在这么一两天,加上果园目前只有投入没有支出,叶宁就没急着请人,只让杨长生他们两人先干着,她自己会回现代买透光套袋。


    杨长生一直就知道园子里的这些葡萄金贵,但是等叶宁搬了几大箱透明透气的纱袋过来让他们给葡萄穗一一套上时,他们就又对这些葡萄的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从葡萄坐果套袋开始,杨长生他们就盼着这些金疙瘩能赶紧成熟,在他们的盼望下,八月中旬,果园里的这些阳光玫瑰总算是成熟了!


    第249章 第 249 章 “你就抠门吧,我在你……


    阳光玫瑰作为叶宁果园种植数量最多的果类, 可以说是包含着她的期待。


    阳光玫瑰开摘的那天,叶宁特意起了大早,开着车带着顾骁和马玉书他们去了果园。


    清晨的露水还挂在葡萄叶上, 一串串饱满的青黄色葡萄,哪怕还隔着透明纱袋, 也能看到淡绿色的莹光。


    知道果园里的这些葡萄珍贵,杨长生他们守着果园也没敢自己摘来尝,只知道这些葡萄的个头比他们之前见过的所有葡萄品种都要大。


    叶宁亲自上手拆开一个袋子,虽然是露天种植, 葡萄生长期间也没用那些乱七八糟的小药水, 这会儿的葡萄粒个头其实和现代的阳光玫瑰比起来还是有些差距的。


    不过再怎么也比叶宁的大拇指大, 对于现在的这个结果,她已经很满意了。


    前两天下了雨,叶宁也没矫情,捏了一颗葡萄在指尖稍微蹭了蹭就扔进了嘴里。


    叶宁这一尝就不由得瞪圆了眼睛,连忙把手里的那一串葡萄往马玉书和顾骁他们面前递:“这葡萄味道真不错,我吃着比之前吃的那些玫瑰香还要浓一些!”


    在手里沉甸甸的,凑近闻还有股淡淡的玫瑰香。


    马玉书摘下葡萄尝了一口,末了也是忍不住连连点头:“还真是。”


    叶宁摘下的这串葡萄足有一斤多,她也不吝啬, 让大家传着都尝了个味。


    杨长生尝过自己亲自种出来的葡萄后, 也是笑得合不拢嘴:“我就奇怪这葡萄为什么这么金贵,原来味道这么好,吃着竟然一点酸味都没有!”


    “这个品种就是这样的,纯甜,只要是生长周期足够了,那是想酸涩都难!”


    阳光玫瑰作为市面上新出的品种, 又是第一年挂果,叶宁是打定了主意要卖高价的。


    这批葡萄的售价最低也得四五块了,再便宜就对不起叶宁付出的这些金钱和时间了,不过这样的价格在乐阳镇肯定是卖不上量的。


    虽然自从叶宁的服装厂开起来之后,厂里多了两三百号工人,但是现在的人连肉蛋奶自由都还没有实现,就更加没什么人舍得花高价去买昂贵的高档水果了。


    不过叶宁在这边做了这么久的生意,多多少少也是有点人脉的,她直接大手一挥道:“杨哥,麻烦你们先挑这品相好,大串的摘上十箱,我送人。”


    之前叶宁卖给汪先生朋友的茶深受茶楼客户的好评,后面对方还通过汪先生找过她,知道今年的春茶卖完后还分惋惜,一个劲儿地让她明年涨价都没关系,一定得给他多留两千斤。


    打那之后汪先生就觉得叶宁这人是真的有点说法的,他也在闲聊中听对方提起过名下还有果园,主要种植的就是国外引进的一种葡萄。


    当时汪先生就说了,等叶宁这葡萄种出来后,说什么都得给他拉两车过去。


    马姐那边也是差不多的情况,她那边的生意好,今年夏天进货的时候还抽空来了乐阳镇一趟,当时葡萄刚套上袋,看起来和其他葡萄也没什么两样,不过她也定了一车葡萄。


    当时这阳光玫瑰叶宁还没想好要如何定价,今天来果园一看,那葡萄藤上的葡萄串密密麻麻的,绝对算得上是个大丰收了。


    为了方便统计亩产,叶宁让杨长生他们先紧着一片的葡萄摘。


    露天种植的葡萄没办法集体催熟,杨长生他们也捡着果皮绿中带黄的葡萄剪,一个小时不到,就摘了满满十筐葡萄。


    叶宁让两人帮着把葡萄搬上货车后,又回镇上打电话。


    叶宁最先给汪先生打去了电话:“汪先生,之前说的葡萄熟了,我先和你确定一下,你那边确实是要两车是吧?”


    眼下正是葡萄上市的季节,汪先生接到电话后也没觉得意外,只在叶宁说她这外国葡萄批发价都要五块钱一斤的时候皱了眉。


    不过叶宁对自己的这批阳光玫瑰很有信心,直接在电话里保证道:“这葡萄我先给你送过去,回头你亲自尝过味道,要是觉得我这葡萄配不上这个价格,你再给我退回来就行!”


    因为叶宁在帝都的两套房子,这大半年汪先生和她可没少打交道,闻言不由得挑眉:“叶老板你可不是个轻易说大话的人,你要这么说,我对你这葡萄还真就更加好奇了,那也别两车了,你们镇上那个小运输公司不是有三辆货车吗,你先给我运三车过来。”


    这一下子就销掉了三车葡萄,最难得的是汪先生为人还很豪爽,都没跟她讨价还价,只这一点就让叶宁就愿意多上点心:“行,我现在就去联系车,争取明天一早就给您把货发出去。”


    汪先生这单生意做成后,叶宁也没忘记自己的老顾客尤利民,他作为之前就尝过这阳光玫瑰味道的人,对这五块钱一斤的价格是一点意见都没有。


    因为随着改革开放,这物价也略微有些上涨了,现在市面上品相稍微好一点的葡萄也能卖个一两块钱一斤。


    叶宁这葡萄味道更好,价格贵一些也是应该的。


    尤利民想都没想就开口道:“你先让人把葡萄剪好,我现在就开车回来拉,我先在市里买上两天,等老七他们从深市回来后,再拉两车过去卖!”


    只这两单就够杨长生他们凑上一两天了,不过到底是之前知会过的事情,叶宁还是给马大姐打去了电话。


    原本叶宁想说自己这边货车数量不够,对方那一车葡萄可能要等上几天才能给她发出去了。


    没想到马大姐听完叶宁的解释后,漫不经心地开口道:“这有什么的,我有熟人在你们那边运煤,回头我知会一声,让他们自己过去拉就是了。”


    买家愿意自己上门取货,对于叶宁来说那是最省心不过了,忙说回头给马大姐多塞一筐葡萄。


    马大姐乐道:“那感情好,要说我这两年也是吃了不少好东西了,但是这五块钱一斤的葡萄还真没尝过,回头我可得吃个过瘾。”


    叶宁几通电话的功夫,这葡萄就卖出去好几车了,外面的大客户是笼络住了,镇上也得打点到。


    趁着时间还早,叶宁和顾骁载着十筐刚摘下的葡萄去镇上送了个遍。


    上到娄爱民他们那班领导,下到邮电局、电力局、糖厂,但凡和叶宁有往来的人,今天多多少少都收到了她送的葡萄。


    一圈关系走下来,早上准备的十筐葡萄还剩五筐,叶宁也没想着留着回头卖,让顾骁给隔壁的腻子粉厂卸了一筐,剩下的全部送到了服装厂的食堂。


    这天傍晚服装厂所有的员工,都在食堂领到了两三粒甜滋滋的葡萄,其中也有舍得花钱满足口腹之欲的,后面倒是让叶宁散卖出了几十斤葡萄。


    杨长生他们闲了一年多,如今总算是等到了出力的时候了,有叶宁卖出去的这两单,他们手里的剪子都快剪出火星子了。


    为了明天一早能按照要求给汪先生发货,叶宁还从村里请几个临时工一起干。


    尤利民到底占据着地理优势,叶宁上午打的电话,人下午就到了。


    尤利民的货车被郑老七他们开到深市去了,不过他在山市混了这么长时间,多多少少也是有些人脉的,找人借两辆货车也是轻轻松松的事情。


    在这批葡萄销售之前,叶宁就从现代专门订购了承重力好的塑料筐。


    现代的每一分钱叶宁都花得心疼,所以尤利民拉着两车葡萄离开之前,她还不忘提醒道:“尤哥,回头你那边卖完货了,记得把筐子给我送回来!”


    尤利民闻言半开玩笑半认真道:“你就抠门吧,我在你这里可是买了两万斤葡萄,你连几个塑料筐都舍不得给?”


    叶宁知道尤利民不会真计较这些,也笑道:“不是我抠门,是我后面还要用呢,而且这玩意儿你留着没用不说,也占地方不是。”


    尤利民没好气地摆手道:“行了,我下次给你带回来行了吧。”


    赶在尤利民离开之前,叶宁又出声叫住了他:“尤哥你等等,这筐葡萄是我送给崔哥的,我这几天没空去市里,麻烦你帮我捎过去。”


    虽然叶宁和崔维诚并不沾亲带故,但是在不知情的外人看来,两人怎么着也是一起回国的亲戚,所以平时两人明面上还是有来有往的。


    尤利民这段时间在市里发展,倒也能和崔维诚说得上话了,只是帮着送点东西这样的小事,他顺口就答应了下来。


    送走尤利民后,叶宁见汪先生的三车葡萄还没着落,索性自己也抄起剪子忙活了起来。


    有她和顾骁的加入,给汪先生准备的三万斤葡萄总算是赶在天完全黑透之前准备好了。


    虽然这果园虽然是露天种植,但是杨长生他们侍弄果园的时候是给足了肥力的,掐枝打顶之类的照料得也很精细,所以今年果园的葡萄产量也很是不错,叶宁大致估算了一下,这葡萄的亩产怎么着都有一千五六了。


    这就是十五万斤左右的产量,现在她这边连一半都没有卖到,虽说阳光玫瑰比其他种类的葡萄更加耐放,但也就是这一个月之内的事情了。


    现在叶宁就盼着等几天汪先生收到货后能够追加订单。


    然而叶宁怎么都没有想到,她下午当做幌子送出去的那筐葡萄,直接把崔维诚引到了乐阳镇来。


    第二天叶宁在果园门口见到崔维诚后,还有些怀疑自己的眼睛:“崔哥,你怎么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