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昨天签到开出[铁矿勘探符]后,謝喬直接就使用了。


    铁是坚固、锐利的象征,铁器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铁打造的农具能大大提高生产力水平,武器能强化军隊的战斗力。时至今日,钢铁产量都是衡量国力的重要标准。


    [勘探符]启用后,謝喬发现面板上的【舆图】开始闪烁,她点进去一看,原本只显示周围10公里范围的立体地图,此时将范围囊括到了方圆五十公里。


    以榆安城为中心,五十公里为半径,此圆形区域以3D立体图像的形式呈现了出来,包括地面以下大约一公里。


    地平面以下是半透明的,可以隨意转动、放大、缩小,从任何一个视角切入地底,地底下的每一处铁矿的分布都被标注出来,一眼就能看到它的位置、大小。


    榆安周围五十公里的铁矿还真不少,不过据謝喬的观察,绝大多数都是贫矿,铁矿石含量不多,且杂质偏高,不利于采掘和锻造。


    其实馬鞍山下的这片矿也不是富矿,只是相对而言量多一些,且距离地面近。


    焉皿山以南十公里处倒是有一片总量可观的铁矿分布,馬鞍山矿如果是一颗豌豆的话,那这片矿大概是一个篮球的规模,然而最顶部的矿石距地平面超过了两百米,以现有的技术条件根本无法采掘。


    謝喬有点后悔把[铁矿勘测符]就这样直接使用了,她应该先寻一个矿脉区再用,这样才能发挥它的最大功能,找到最优质的矿。不过这道具用了也就用了吧,后面应该也能再开出来,以榆安现在的水平,其实就算探明了一座富矿,也得花不短的时间才能全部采掘并利用上,没差。


    把铁矿位置直接告诉还未解除敌对状态的匈奴人有一定的风险,不过问题不大:一来这片矿的铁矿石总量不多,短期内就可以全部采掘一空;其次,谢乔目前掌握了匈奴人的命脉——食物来源,他们当下最迫切需要的是生存物资,在即将饿死的状态下,铁矿虽然重要,却又不那么重要。


    退一万步讲,就算匈奴人开出铁矿后打算据为己有,但他们没有熔炉,将铁矿石提炼成粗铁需要持续不断的高温,要知道铁的熔点高达一千五百多度,在野外是没有条件搭炉子的。


    基于以上种种,谢乔打定主意,让匈奴人替她开采铁矿石。


    城池的一级建筑还在建造中,但需要用到的材料已经足够,再采集下去意义不大,是时候改变他们的“工种”了。


    “你说话算话?”极支辽难掩神色激动,连带着声音都高亢起来。


    其实作为部族首领,万事处变不惊是他训练的必修课,领袖需要冷静的头脑,做出最理性的判断和决策。上上上一次他的情绪失控可能要追溯到他凄惨的孩提时代了,至于上次和上上次是在面对梁汾的时候。


    “这些日子的粮草,我可短过你们斤两?”谢乔反问道。


    极支辽再看了一眼勒节,从眼神里接收到了坚定的答案,他没有犹豫,爽快应下来:“好!一言为定!”


    返程路上,极支辽一低头,发现发现自己抓缰绳的手在控制不住地隐隐颤动着,浑身血液像是灼烧了起来。只有拿到这批粮草,他们就能返回部族了,没有什么比这更振奋人心。


    他现在干劲滿滿,不过是采些铁矿石,他们两千勺夏男儿,那不是唾手可得!


    就跟铁骑冲散汉军阵型一样简单。


    谢乔特意让木工赵膺师傅制造出来两架木板车,用以搬运矿石,毕竟馬鞍山脚距此十几公里。


    谢乔爬到雅丹顶上,远远看见焉皿山下的匈奴开始撤下营帐,集体往西北而去。看样子,这是直接打算在馬鞍山附近驻扎。


    好比是把家搬到了公司,眼里只有工作,这敬业精神,身为社畜的谢乔唯有瑞思拜。


    果如[铁矿勘探符]显示的一样,匈奴人在掘地三丈后,果然挖到了玄青色的铁矿石,成片的。


    土城里的人要的是全部的铁矿石,为了尽快采完,勒节将两千人做了详尽的分工。采掘铁矿和凿石台子一样,都是费力的体力活,需要轮班。他分了六个班次,各三百余人轮流下矿,彻夜不停工。


    第二天晌午,谢乔接收到了第一批新采取出来的铁矿石。


    约摸两吨多,因为用了三个【背包】格子才装下来,她迫不及待地运回到工坊里。


    这样的铁矿石还不能直接放入炉子里熔炼,需要先凿碎成细小的颗粒状的铁砂。


    铁在大自然中不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主要有两种形式:赤铁矿和磁铁矿。而炼铁的根本原理,就是把铁从铁的氧化物和其它杂质中提取出来。


    此外,在炼铁时还需要添加一种辅料作为助熔计,灰石,即碳酸钙。在高温下,灰石会分解为石灰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能与铁矿石中的碳、硅、磷等杂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炉渣剥落出来。此时,熔炉内产生的最主要的化学反应是,氧化铁在高温下分别被一氧化碳和碳还原为铁。


    工坊里有现成的灰石,工坊建成时附带的,省去了再去收集的麻烦。


    谢乔将铁矿石从【背包】格子里取出来,倒在工坊的熔炉旁邊,提炼铁的工作交给两位李师傅。作为十几年的铁匠,他们拥有丰富的打铁经验。


    谢乔静静地站在旁邊观摩,对古法工艺感到好奇。


    炼铁之前,李固师傅先将木头锯成小段,放入封闭的碳炉中焚烧,烧尽挥发物,提纯出木炭。要保持熔炼内持续不断的高温,木炭是必不可少的材料。


    而另一邊的李钜师傅则拿着大铁锤不断地敲打着铁矿石,将之凿成细小的颗粒。


    待木炭和铁砂准備得差不多了之后,李固先往熔炉里倾倒铁砂,倒入合适的量后,再往里面填充木炭,直至全部填滿,并封住,以免太多冷空气进入,使炉内温度上不去。


    封好后,李钜师傅拉到熔炉的鼓风器手杆,空气流动下,炉中的木炭开始持续不断释放出热量。等炉内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后,炉内的铁矿石就开始发生化学反应了,而这个过程往往长达几个小时,而鼓风一刻也不能停。


    工坊熔炉配備的鼓风器,是以皮囊制成,古代铁匠的熔炉基本都大同小异。一座炉子都配好几个鼓风器,排成一排,叫做“排囊”。


    人力推动拍囊,叫“人排”,而如果用水力推动,就叫“水排”。


    早在东汉之初的杜诗就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驱动鼓风,持续不断,无需人力。但谢乔一级工坊里的这座熔炉,显然还没有这么机械化。


    考虑到时间长,两个师傅的人力显然不够,谢乔再叫来了几个人轮流拉动人排的木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封闭的熔炉内发生的情况看不到,谢乔稍感得无聊,于是利用[寿命]推快了时间进度。


    在她的时间尺度上,她看到李固师傅鬼畜地拉动人排,然后再不断地换人。三分钟后,谢乔关掉了六十


    四倍速。


    此时,铁矿石中熔点较低的金属和杂质已经以熔融状态流到了炉底的出口。熔炉内的情况虽然看不到,但谢乔可以想象,熔点较高的铁被高温软化,形成塊状,不会流出来,这样就形成了杂质和铁的分离。


    李固师傅估算好了时间之后,打开熔炉,用火夹子从熔炉里取出了一整塊形状不规则的粗铁。粗铁外层还覆盖着一层不能熔化的矿渣和碳灰,透过碳灰,隐隐可见内部白热的海绵状热铁塊,俗称海绵铁。


    海绵铁是软的,可以根据需求切分成不同的塊。


    为了让匈奴人更快更好地采掘铁矿石,谢乔让两个李师傅先打造一些铁镐,从运过来的铁矿石轮廓大小判断,他们现在大概还是拿的兵器凿的。


    铁镐是采矿的必備工具,等马鞍山下的铁矿石采掘完成后,铁镐能回收回来,以后挖矿也可以反复用。


    这一大块海绵铁,李固师傅根据经验,将它较为均匀地切成了五块,铁的总量大概能打造五把铁镐。


    切分完成后,他先将剩余四块放回熔炉中,使其保持温度,不至于冷却凝固下来。俗话说趁热打铁,打铁需要在其软化时锻打。


    此时的锻台上只剩一块海绵铁了,李钜师傅用火夹子夹稳,李固抡起铁锤,猛力地砸下来。


    现在的海绵铁还只是粗铁,内部还有杂质,所以他先一下一下,将铁块锤成片,隨后对折,再打,再对折,反复地做,这个过程中就像揉面团一样,使铁块的里里外外都暴露在空气中,而内部的杂质会在一次次的捶打中剥落,最后就能得到较为纯净的铁了。


    看完锻铁的全过程,谢乔不得不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现代社会的科技爆炸,离不开漫长时间的经验和积累。


    隨后的几天时间,谢乔陆续为匈奴人配上了铁镐,总量多达一百把。装配铁镐,以及采掘的深入和熟练,每日挖掘出来的铁矿石大大增多,从最开始的每日两吨,提升至每日二十吨。


    工坊锻铁的速度有限的,铁矿石一日一日地堆积起来,谢乔望着自己的铁矿石小山,心里很踏实。


    铁镐打造完成后,谢乔再让两位师傅继续打造农具和箭镞。多的农具可以拿到附近城镇去出售,箭镞当然也是越多越好,不止长弓的箭,箭楼上的强弩需要大箭镞,她自己的连弩需要小箭镞,都得尽可能多造,有備无患。


    匈奴人对他们的戒心似乎也在不断减轻,原本封锁在四个邊角的斥候骑兵人数一减再减,现在仅剩两骑,只能起到一个传递信息的作用了。


    事情都分派下去,建筑任務挂上,没有别的紧急事務,谢乔继续用[寿命]推动时间进度。


    签到第二十五天,开出[初级神奇土壤]的双黄蛋,谢乔内心已经波澜不惊。


    城池内的一级建筑几乎快造完了,她的目光早放在那一次性给一百多块神奇土壤的任務獎勵上了。


    滿五的额外獎勵是[30天寿命],谢乔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寿命]余额,除了用在谢均和自己身上,她也开始对闲赋的梁汾使用。不能让她的将才老得太快。


    [寿命]能让“英雄迟暮”这种事情晚一些发生。


    签到第二十七天,谢乔有史以来第一次开出了[中级神奇土壤]。


    到下午时,[官学1级]完工了。


    所谓“官学”就是汉朝为了培养人才,设立的“传道受业解惑”的学堂。在地方的称官学,京师的为太学。


    谢乔启用打开官学的详情,可招募先生的列表里,有且仅有[谢均]一个人。可见榆安城的文盲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九,发展教育迫在眉睫。


    住在同一屋檐下,谢乔之前好奇过谢均的身世,略微打听了一下。毕竟系统给他打上了“治才”的标签,在遇见谢乔之前,他拥有学识,却只能在偏远的敦煌城重病垂死,身边无亲无故。


    从谈话中,谢乔震惊地了解到,谢均曾是郑玄身边的童子。郑玄当年游学关西,拜在马融门下时,将只有几岁的谢均收在了身边。


    说到郑玄,谢乔自然清楚,是汉末的经学大儒。扶风马融门下,郑玄有一位同门师兄弟,即“汉末三杰”之一的卢植,也就是刘备和公孙瓒的先生。


    既然谢均曾长时间跟在郑玄身边,耳濡目染,所以被打上“治才”的标签这就不奇怪了。


    谢均为敦煌人士,隨郑玄回青州,后来听闻父母病逝,于是辞别郑玄,回乡丁忧,一直到现在,成为了谢乔麾下的一名谋士。


    考虑到谢均大病在身,只是挂上了县令的职位,在官学里担任先生自然也不现实。所以官学只能成为闲置的建筑,得等谢均身体好一些,或者等她从别的地方“诓”一些有文化的人回来才行。


    签到第二十九天,无特殊獎勵。


    但在这一天的傍晚时,榆安的城门楼下迎来了一支商隊。


    谢乔跑上门楼观望,城下约十五六人,长列的骆驼,骆驼身上跨着货物,确认是一支商隊无疑。


    “姑娘,城中可有驿馆?”商隊为首的一个皮肤黝黑、身形偏瘦的中年男人扯着嗓子,朝门楼上扶在女墙边上的谢乔喊。


    周仲早年间便随着叔父的商队往来长安与西域间,西域三十六国他几乎去遍了。只是这些年河西、西域兵祸不断,丝路几乎断绝。


    如果日子好过,没有人愿意铤而走险。然而他流年不利,日子一天比一天困苦。回想起年少时周流天下、财源滚滚的时光,周仲常常泪流满面。


    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打听西域的消息,前些日子听闻履新的西域长史颇有威望,丝路上盘踞的匪寇望风披靡,西域已有安定下来的趋势。


    终于,周仲把心一横,掏出全部的家底用以囤货,决定豁出去一次。凭借着早年间积累的经验,周仲详细记得每一国最紧俏的商品,针对性地囤货。


    在他囤的这些货品中,由以瓷器为最。二十年前他随叔父入大宛一带时,当时的大宛国主尤爱瓷器,他们的瓷盏竟然换到了大宛人最珍视的大宛马。而后回长安转手一卖,卖出了两百贯的高价。


    虽然过去了二十年,可能大宛国主如今更换了多少都说不清,但瓷器依然是西域的紧俏货。还能卖给安息人,据说他们会将瓷器再转卖到更遥远的极西之地。


    周仲费了相当多的口舌,才召回了昔日一同入西域的商队成员,并挑选了几个武力不俗的武人携带兵器作为防卫。


    半个多月前,商队自长安出发,日行百余里,一路出三辅,经河西四郡,一直走到了这里。


    周仲凭借二十年前的记忆,记得这里曾有一处聚落,计划在天黑前赶来歇息一夜。然后明日再行一天就能赶到阳关,出阳关就是西域的地界了。


    可临近原先的聚落时才发现,周仲猛然发现,曾经只有十来户屋舍的小聚落,摇身一变,居然变成了一座城池!


    用以防御的箭楼,气派的城门楼,门匾上凿刻着两个大字,“榆安”。


    周仲极震惊,迅速领着商队赶到了城楼下。


    确认对方身份后,谢乔当即示意开城门,将这支商队迎进来。正好了,榆安的[官驿1级]昨天刚刚竣工,立刻就迎来了第一批客人。


    官驿原本和官学这类建筑一样,没有启动,没有聘请杂役人员。因为这里实在荒凉,人烟稀少,再加上寒冬即将来临,谢乔还以为官驿大概很长一段时间都用不起来,所以留着最后几个建造。


    一级的官驿虽然简陋,但基本设施还是齐全的,房间充足。谢乔带着阿适热情地将商队迎进来,帮忙卸下骆驼身上的货物,再将人安置到各个房间,食物和水同步地开始准备。


    周仲站在官驿门口,好奇地打量着城内的建筑,忍不住问谢乔,“姑娘,此土城何时筑成?城中可以大汉官吏管辖?”


    谢乔摇摇头,如实答:“土城是我自建的。”


    系统的感知模糊淡化了周仲脸上的惊异,他的惊讶程度从一开始惊恐地瞪大双眼,演变为最后的“原来你在这里建了座屋舍啊”的稀松平常。


    “你们此行可是要去往西域?”谢乔随后问。


    “正是,”周仲点点头,叹了口气,“没别的法子,河西兵祸匪患连绵,但就算是在长安城中,我们也渐无谋生出路。”


    他就赌这一次,不管路上会不会遭遇乱军和匪寇,不管最后赚多赚少,只这一次。


    谢乔了然地点点头,忽然想到什么,又问:“这么说,那先生对西域各地想必十分熟稔?”


    “这倒不假,当年我随叔父跑遍西域,周流三十六国,不可谓不潇洒。”提到这段经历时,中年男人略有些沧桑的脸上露出奕奕神采。


    谢乔眉梢一挑,内心窃喜。她早就有沟通西域的想法,互通商贸,以中原的丝绸换取西域的珠宝,再用珠宝换钱,一来一回的差价能赚到手软。而且西域还有对军事实力提升巨大的大宛马。


    谢乔虽然没有亲眼见识过,但大宛马的名头从古至今流传。


    相传大宛国产的马匹,体型高大,抗疲劳、蹄坚硬,而其中最翘楚的良驹可日行五六百里。这些马流出来的汗的颜色像血一样,“汗血宝马”因此得名。


    汗血宝马可谓是汉武帝刘彻的心头好,他甚至将其赐名“天马”。这段历史不是谢乔擅长的领域,但她模糊地记得,汉武帝曾派使者远赴大宛求良马,用以对抗与匈奴之间的战争。但大宛国王,仗着两国相去遥远,鞭长莫及,便对汉使无礼,且派人追杀。汉武帝闻之大怒,命李广利率军远征大宛。第一次战败而归,士兵仅剩原来的十分之一。汉武帝不使归,继续加派增援,终于如愿拿下了大宛,将大量的大宛马带回来。此一战后,大宛开始归西域都护府管辖,其余西域诸国威慑于汉朝天威,纷纷朝贡,派质子入汉。


    直到王莽篡汉后,西域诸国反叛,大宛与中原再次断绝了关系。此后,汉王朝与北匈奴轮番控制西域地区,战祸兵戈不断,持续至今,原来的西域都护府也被控制力偏低的西域长史府所替代。


    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夜里,谢乔为商队提供了足量的食物和水,闲来无事,她在官驿里多留个把时辰,在与周仲的谈话中打听打听西域的情况。


    谢乔对西域的了解停留在《汉书》《史记》上的只言片语,而且她还只能记得了大概,如果能听亲身经历过的人绘声绘色地讲述那自然再好不过。


    周仲为人热情,大概是身为商人的习性,话匣子一旦打开,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他讲述着西域诸国的逸闻趣事,时隔多年还能精准地回忆出当日的细节,脸上红光满面,顾不得唾沫飞溅。可见是真的怀念那段峥嵘岁月。


    谢乔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时不时点头附和,在被描述的故事吸引的同时,脑海里渐渐有了自己的规划。


    到第二日清晨,谢乔起床送别周仲一行。周仲留下两百文钱作为住宿和食饮的费用。她摆手拒绝,就是当交朋友,况且昨天夜里她的听闻大有用处,远远超过了这个价。


    但周仲执意要给,因为过了阳关就是西域境内,他随身当盘缠的五铢钱也用不出去了。


    谢乔没辙,只好收下了。不过倒也玄妙,这应该算是她旗下产业的第一次盈利了。


    骆驼商队动身前,谢乔和周仲约定,等他们卖出货物从西域返回时,再来一趟榆安,说说他这一路的见闻。


    商队离开后的第二天,天空纷纷扬扬地下起了雪。


    身为土生土长的南方人,谢乔甚少见到这样飘落的雪花。倒不用担心商队行路会被大雪阻隔,因为周仲跟她说了,他们出阳关后走南线,气候相对暖和。


    马鞍山下的铁矿开采地,极支辽坐下来歇口气,雪花落到头顶,融化后凉丝丝的。


    他不停地哈气搓手,拿铁镐敲矿石时浑身发热,但一停下来,风吹在脸上,冷飕飕的。


    可即便冷他也不想动,连续凿了两个时辰,两条胳膊仿佛不属于自己了,累得想直接瘫倒在地上。


    十多天以来,他们一直在这片区域里往下挖掘着,轮流换班,夜以继日。可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天气眼看着越来越冷,他渐渐都开始怀疑是不是又被汉人给坑了。


    虽然土城的汉人一直在供给他们足量的食物,此前也一直言而有信,但这也不能证明最后是不是在盘算什么大阴谋。


    “首领,见底了!”这时候,旁边的阿闽突然大喊了一声。


    极支辽听到这话,蹭地一声站起来,赶紧跑过来看。果然,阿闽刚刚用铁镐往下凿,带出来的矿石下方已经不再是玄青色,而是石头的颜色。


    见底,那就意味着铁矿快挖空了!


    极支辽瞬间像打了鸡血一般,双臂的麻木感一扫而空,他抡起铁镐继续开凿。


    签到第三十四天,无特殊奖励。


    谢乔继续往新的神奇土壤里种小麦,无意中抬眼一看,她发现之前那两块高级神奇土壤上的长出土豆藤蔓长势郁郁葱葱。算算时间,生长周期为两个月的土豆在六倍生长速度的神奇土壤里应该已经成熟了。


    挖出来一看,一株一株,土豆个个饱满硕大,没有遭受丝毫的虫害。看来系统给的土豆种的品质无疑是上乘的。


    终于可以吃到不一样的主食了,谢乔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连皮一起丢进火灶里,用木炭的温度将之烤熟。现有的条件没有别的做法。


    待烤得差不多了,谢乔将土豆从炭堆里扒出来,稍稍冷却一心后,她拿在手里,一点一点地剥掉皮。


    谢乔往火灶里共扔了三颗大土豆,有谢均和阿适的份,他们在一旁看着,学着她的动作慢慢剥皮。


    剥出来的土豆散发着热气,谢乔怕太烫,先咬了一小口下去。土豆孰透了,软软糯糯,微甜,入口即化,是记忆中的味道!


    美中不足是没有调味料,对于爱好重口味的谢乔而言,跟白味似的,但她已经很满足了。


    谢均和阿适剥光皮后,也先尝试性地咬了一小口,牙齿咀嚼,慢慢地品尝味道。谢乔注意观察他们的眼神,从最开始严肃谨慎,嚼着嚼着眉头漾开。


    “味道如何?”谢乔问。


    “好吃!”阿适点头如捣蒜,与他吃过所有食物都不一样,是截然不同的口味。


    而一边的谢均吃了第一口就停不下来,咽下去又咬,一口不小心咬多了,嘶嘶两声就忍过去了。


    听到谢乔问,他停下来回,“甚是美味!主公,此为何物?产自何地?均曾入三辅,去过京师,也到过青州,皆不曾见过。”


    “这叫土豆,至于产地嘛,从青州出海,乘船东南而去几万里,方可觅土豆的踪迹。”谢乔回忆着中国与南美洲的相对位置说。


    两块[高级神奇土壤]上,谢乔共计种下了三十株土豆,挖出来每株藤上都长出了三到四个大土豆,累计收获一百斤左右。收割完后,谢乔又马不停蹄地继续下种,预计过年前还能再收获两茬。


    翌日,匈奴人送来了最后一批铁矿石,马鞍山脚下的铁矿已经被彻底挖空了。


    谢乔自然信守承诺,准备好了百余袋面粉和三十袋大米作为报酬。铁矿石太多,工坊里堆不下,她甚至都堆到了粮仓里。这些铁矿石够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李师傅目前锻造出来的铁器总量的百分之一都没用到。


    果然还是人多力量大,这么一座铁矿,两千匈奴人用二十天不到的时间就掘空了。既掘空了铁矿,又在短时间内采集到了足量的材料,如此大的劳动量,如果是让谢乔带着她的人马去干,那得忙到猴年马月去。


    匈奴人准备回漠北了,谢乔甚至都有点舍不得。


    她觉得自己多少沾上了一点万恶资本家的贪婪嘴脸,这不能怪她,毕竟如此廉价的劳动力可遇不可求。


    谢乔看向此时下马正兴高采烈查看各袋粮草的极支辽和勒节,说,“来年如果你们还是没粮草过冬,不要攻城抢粮了,可来此找我,我们依然公平交易,如何?”


    “一言为定!”


    极支辽心情


    激动,毫不犹豫地应下来。


    他现在的心情像在天上飞,舒愉到了极致,这种付出努力并且得到回报的感受,胜过所有的一切。


    算他看走眼了,这汉人跟其他汉人不一样,同他们勺夏人一样淳朴善良讲道义。


    勒节在清点粮草,往马背上搬的时候,突然发现额外多出来小半袋东西,从外面摸是一块块的硬疙瘩。


    他纳闷地揭开一看,是从未见过的东西。


    “这是什么?”勒节举起一大个问。


    谢乔微笑,“忘了跟你们说了,这是土豆,我刚种出来的,特意给你们尝尝,煮熟了剥皮就能吃。”


    她没那么好心,只是在尝试笼络匈奴人,如果能从胃开始笼络,那自然再好不过。匈奴各部族常年游牧在漠北的草原上,时不时南下抢夺粮草,短期内,谢乔如果想让丝路通畅,商通西域,笼络远比野蛮征服更行之有效。


    但笼络并不意味着一味的讨好,武力也要同步发展,恩威并重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目送匈奴人大军装载上粮草,开拔远去,谢乔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匈奴的围城危机就这样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没有损失一兵一卒,城内百姓没有遭受战乱之祸,且城池建设稳步上了一个台阶,同时还收获大量的铁矿,为农业和部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反观匈奴人那边貌似也不亏,他们付出劳动力,然后成功拿到了过冬的粮草,同样没有损失一兵一卒,甚至可能还在这二十多天劳动中锻炼了强健的体魄。


    至少谢乔看勒节就发现他从最开始的瘦弱样蜕变成了现在的精气神十足。


    这是双赢。


    只是她削微赢得多一点罢了。


    利用【背包】格子,谢乔将最后一批铁矿石装回粮仓存放起来。


    她整正准备往家走时,雅丹上突然响起了尖锐且急促的哨声。


    这是紧急军情的信号。


    谢乔顿觉不妙,赶忙爬上去看,她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猜测是不是匈奴人去而复返改主意了。粮草足备后,开始想着报复他们了。真要如此她也不怕,榆安如今城墙高大,箭楼内弩箭充沛,弓手已经训练出来有了一定战斗力,真要攻城那就拼个鱼死网破!


    而且大概是她赢。


    站上雅丹顶部,谢乔抬眼看去:只见正北方向,一支大约四十人规模的骑兵从匈奴大军的阵列中分出来,而后疾速冲到榆安城下。


    勒节骑在马背上,抬手示意,十名匈奴士兵立即下马。


    他望着谢乔大声喊:“姑娘,大恩不言谢,然我等身无长物,首领命我聊赠马匹二十,请笑纳。”


    随后,勒节抱拳致礼,再勒马飞驰而去,身后无马的匈奴士兵骑上同伴的马鞍追随而去,马留在了城下。


    谢乔沿着雅丹爬下来,走近一看,这二十匹马儿,可能比不上西域的大宛马,但无论从体型还是品质,绝对好过她从马匪那里夺来的!


    谢乔忍不住冲勒节远去的方向挥了挥手。


    害,走就走呗,还留下点礼物什么的,真是太客气了。


    随着最后一个一级建筑[戏楼1级]的完工,榆安完成了初步的建设,囊括了一座城池所应拥有的全部建筑。


    谢乔眼前弹出了字幕。


    【你完成了任務[城池建设]!】


    【你获得了任务奖励:[寿命100天]、[牧场x1]、[空间传送符(往返)x1]、[初级神奇土壤x120]、[中级神奇土壤x12]、[高级神奇土壤x4]】


    海量的神奇土壤到手了!


    一百多块神奇土壤谢乔先种上了三十七块地的小麦,一份[小麦种子]全部用光了,其余地里再分别种上土豆、高粱、萝卜、圣女果、小白菜等作物。


    两百平米的农场乍一看郁郁葱葱,但实际上已经全乱了,里面的作物都是不同时期种的,而种下来后生长速度又快,谢乔没有做记录,早前也没有做细致的规划,已经彻底理不清了。


    没办法,只能先摆烂,等收割后,再重新安排哪些地种什么。


    地种完后,谢乔开始好奇奖励里的[牧场]怎么用,她将目光的光标悬停在[牧场]上,发现是和神奇土壤一样的块状,放置在平地上,但面积远大于神奇土壤的一平米。


    城里没有足够的空地放置下[牧场],谢乔只能出城,找一片空地放置下来。一瞬间,在谢乔选定的区域内,原本荒芜地戈壁滩上,瞬间长出新鲜茂密的牧草,粗略估算,面积大约有一亩地。


    嚯,原来[牧场]是这么用的,不错不错。等再多来点[牧场],她就能把周围暗黄色的戈壁滩全换成绿油油的草地,畜牧业在家门口也能发展起来了。


    视野突然跳动了一下,谢乔调出面板一看,是【任务】刷新了。点击查看。


    【任务:声名鹊起


    任务详情:将声明值提升至50点,并获得大汉朝廷承认的[郡太守]官职。


    任务奖励:[铁矿勘探符x1]、[煤炭勘探符x1]、[空间传送符(往返)x2]、[招贤令x1]、[哨点x1]、[三年寿命]、[牧场x4]、[初级神奇土壤x2400]、[中级神奇土壤x240]、[高级神奇土壤x80]】


    谢乔长长地凝视着满满当当的任务奖励的项目,有点傻眼。这是什么奖励啊,不看别的,单单是神奇土壤的数量较上一个任务足足提升了二十倍!提升作物600%生长速度的高级神奇土壤多达八十块,太夸张了。


    铁矿、煤矿、整整三年的[寿命]……


    不过要达成这个任务的难度几乎也是翻了十倍不止。声望值提升50点不说了,还得获得郡太守的官职。


    不是,太守是什么烂大街的官职,想当就能当的?


    就算汉灵帝开鸿都门张榜公开卖官鬻爵,可这种水平的官职,还是天高皇帝远的封疆大吏,人人都惦记着,竞价得高了去了,她这点钞能力怕是连零头都比不上。


    难度很大,但也不是完全没机会,毕竟没有限制时间,谢乔思路渐渐清晰起来。


    如今年关将近,再过了明年就是光和七年,黄巾之乱,《三国演义》从此开端。


    未来割据一方的各路诸侯以黄巾军为新手村的野怪,纷纷刷怪练级。


    如此绝佳的崭露头角的机会,她当然也不能错过。未来一年,她先猥琐发育,等黄巾之乱起,她就带着她西凉骑兵穿过[空间传送符]先入一趟中原,剿黄巾立功。


    等朝廷军功结算的时候,她再使点钱,太守基本就有戏了。


    到那时,谁见了她不得拱手揖礼,尊称一声,谢府君——


    作者有话说:谢乔:他还得谢谢咱呢


    抱歉抱歉,这章真是太卡了,头也晕乎乎的


    给磕头了


    感谢在2024-01-1701:51:03~2024-01-1821:01:41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理一郎女友5瓶;桦楠琳、浅浅月色、哇唧唧哇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www.daj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