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付灵佑换好了衣裳,过来跟长辈打招呼,没看到雪团,有点失望。
他本来昨天该跟灵之一起回来的,但庄子上临时出了点事情,就今天再过来,没想到半路下起雨来,等到村里的时候身上差不多就全湿了。
苗应给他煮了碗姜汤,看着他喝完之后,问他这次能待几天。
“两三日吧。下雨不好出行,想好好休息一下。”付灵佑也不知道为什么,明明这个院子不大,也不繁华,吃穿用度更是跟家里没法比,但在这里就是觉得比在家里要安宁,所以他有空就会陪灵之过来小住两日。
“正好有事要找你。”苗应说,“雪团到了可以吃点东西的月份了,我想着你的命好,让你给雪团开个荤礼,你觉得怎么样?”
付灵佑自然是不会拒绝,苗应这话也不算假,他的命也确实挺好,只是有些犹豫,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荤礼应该怎么开。
李红英便说:“很简单的,咱们也不搞那么复杂,到时候你抱着雪团,给他喂一喂东西就行。”
于是付灵佑便应了下来,只是没想到苗应的问题又多了起来:“你小的时候脾气好吧?”
灵之赶紧说:“哥哥脾气很好的,从来都是宠着我们的,小的时候我跟灵尧调皮,哥哥也没有揍我们。”
苗应又问:“那你从小不挑食吧?”
灵之又答:“哥哥从不挑食,给什么吃什么,从前我跟灵尧有不吃的东西,都是哥哥吃的。”
苗应有些狐疑地看着灵之:“你比他还小呢,你怎么什么都记得?”
灵之理所当然:“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你难道不记得你跟你哥小时候的事情?”
苗应有些心虚摇头:“我就什么都不记得了。”他哪里是不记得,他是根本就不知道。
灵之有些惊讶:“别的事情记不清楚,但相处模式肯定是能记得的啊,比如小时候有没有打过架啊,这肯定能记得清清楚楚。”
苗应出了一身冷汗,他突然想起苗东有一天就很神经兮兮地问了他几个小时候的问题,他那时候怎么回答来着,不会被苗东看出什么不对劲了吧。
“小应,你想什么呢?”灵之戳了戳他的腰。
“没想什么。”他又问,“那你哥小时候聪明吧?”
灵之笑了起来,觉得苗应问了个很傻的问题。
“好吧,那就麻烦大哥了。”
他们现在的情况,怎么称呼都觉得不合适,所以灵之叫霍行大哥,苗应叫付灵佑大哥,两个男人之间怎么称呼他们就不管了。
今天一天都在下雨,雪团不能出去玩,有点不开心,咿咿呀呀的,谁抱他都不乐意,只能一会儿就换个人抱他出去看雨。
他似乎还记得早上的时候爹爹给他摸的东西,他挥舞着自己像藕节的手,不断地想往雨里去,付灵佑抱着他,不断地把他往回抱:“雪团乖,下雨呢。”
灵之也凑过去:“雪团是不是想玩水?”他也弄了点水在雪团的手上,雪团立刻开心得笑起来。
“只能玩一点点。”灵之捏着他肉肉的手心,“玩多了会着凉哦。”
说起来,雪团从生下来都现在都没有生过病,最难带的时候是刚出月子,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哭,苗应前世也没怎么学过育儿方面的知识,急得他在房间里团团转。
后来娘亲来了,说孩子到了这个月龄都会这样,多把孩子抱起来走走就好了。
后来苗应发现确实雪团在霍行抱着他的时候哭声会小很多,所以那段时间,雪团基本上都是被霍行抱着的,如果苗应在前世有一些基本的育儿知识的话,就会知道这是新生儿必经的一个阶段,叫做肠绞痛。
他们夫夫俩抱着雪团在屋檐下看了好一会儿的雨,苗应撇着嘴:“每次回来都抢孩子。”
霍行揉了揉他的头发:“想要吗?我去给你抢回来。”
苗应没说话,一边的霍小宝一直在点头,他再过一天就走了,付大哥每次来都把雪团霸占,他都没怎么抱过雪团的:“大哥,把雪团抢回来。”
不等霍行去抢,付灵佑就把孩子送回来了,李红英说要去菜地一趟,被灵之和付灵佑拦下,说他们两个去,这会儿两人都在穿蓑衣了,苗应无奈,只能随他们去了。
只是回来的时候,灵之是被付灵佑抱回来的,苗应把雪团交给霍行:“怎么了这是?”
灵之有些不好意思:“路太滑,摔了一跤。”
“脚扭伤了吗?”
灵之摇头:“不是。”
苗应没拦着他们,让他们回房间换衣服去了,等房门打开的时候,灵之没有出来,苗应有些着急:“摔到哪儿了?”
付灵佑让他进了房间,苗应看着靠在床上休息的灵之,总觉得他面色不是很好。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灵之勉强笑了笑,“摔了一下,觉得肚子有点疼。”
正巧李红英走到门口,听见他这话,心里一惊,赶紧快步走进房间里:“灵之,你是不是有了啊?”
屋里和屋外的人都是震惊,付灵佑更是不顾形象地冲进屋里:“您说什么?”
“寻常摔一下,应该也不会肚子疼吧?”苗应有些不敢碰灵之了,但这会儿也担心起来。
“我去找大夫来看看。”付灵佑只是听了他们的猜测,就已经想要出门去了。
霍行抱着雪团拦住了他:“这会儿你去也不一定有大夫愿意来,先让灵之休息一下,明天等雨停了再看看情况。”
灵之也点了点头:“哥哥雨太大了,我这会儿也没什么别的感觉,不要出去了。”
付灵佑没有办法,只能收回脚步。
苗应他们没在房间里多留,让他们两个人好好说话。
有了这个插曲,大家吃饭的时候都心不在焉的,以前灵之和付灵佑回来,他们都不会在家里同房睡觉,要不是分房睡,要不是回他们自己的院子里睡,今天情况特殊,他也就住在了家里。
好不容易等到第二天放晴了,付灵佑一早就出了门,等苗应起来的时候,他已经带着大夫来了家里。
不是他们经常看的那个村医,而是从镇上请来的,这会儿正在给灵之诊脉。
苗应抱着雪团,靠在灵之房间的门口,有些紧张地看着大夫搭脉的手。
雪团不想在门口,想进门去,于是咿咿呀呀地哼唧,苗应又把他往屋里抱了一些。
倒是能听清大夫说什么了。
“的确有喜了。”老大夫捻了捻胡子,“只是胎像有些不稳,这段时间要卧床休息才行。”
“昨天摔那跤没有什么影响吧?”苗应摸了摸雪团的头,有些担忧地看着灵之。
“暂时没有什么大碍,但是千万不能再有磕碰了。”老大夫收了东西,“他先前有些劳累,切记好好好休息。”
李红英赶紧点头:“好好好,是就卧床休息吗?”
大夫摇头:“基本的走动走动也是可以的,不能太累。”
“好好好。”李红英又回答,“这两天就卧床是吧?”
他们翻来覆去地问了好多问题,大夫也都一一解答了,付灵佑才把人好好地送走,回来就看见苗应坐在床边,雪团被他放在床上,这会儿趴着玩呢。
看到他回来,苗应把雪团抱了起来,让他们说话。
在付灵佑跟灵之商量之后,决定把灵之留在家里修养,他现在也不适合舟车劳顿回县城,只有等他稳定一点再回家去。
李红英在苗应怀孕的时候没有大展身手照顾他,她一直很遗憾,这会儿终于有机会了,她可得好好地照顾灵之。
苗应想了想:“咱再去抱点小鸡回来?”
李红英点头:“是该弄点回来了,等那母鸡自己孵,还不知道等到什么时候呢。”
他们两个人商量的声音不大,灵之倒是听了个完完整整:“娘,小应,我是狐狸转世吗要吃那么多鸡?”
苗应哼哼一声:“你躺着你的吧,别管大人的事情。”
付灵佑也只能说麻烦他们,他今天还要回趟家,再给灵之带些东西来,还得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家里人。
灵之肚子里的孩子是他们付家的长孙,这件事也得让他们知道才行。
付灵佑在家里陪了灵之一天,第二天路好走了一些,他就回了县城。
回到付家,付灵佑跟爹娘说了灵之怀孕的事情,付夫人听说了灵之摔跤,差点一口气没提上来,等反应过来,就说要去接人,觉得还是要自己家里才能照顾好他,被付灵佑拒绝了。
“他现在只能卧床修养,等过了危险期,我再把他带回来。”
“那你多带些补品过去,还有下人也多带几个吧!”付夫人就已经在安排下去了,“什么大补的,都带上。”
“娘,不用了,去的人多了,那边也不自在,把星哥儿带过去就行了。”付灵佑看着他们收拾东西,“不用那么多大补的,大夫说补太过也不好。”
最后付灵佑又挑出去了很多东西才带着星哥儿一起准备往榕树村去。
付灵淮也听说了这个消息,也把他们送到大门口:“大哥,恭喜。”
付灵佑拍了拍他的肩膀:“多谢,这段时间也多谢你照顾爹娘了。”
“为人子,这些都是应该的。”他点了点头。
付灵尧跟付灵佑之间没有客气,听说他们要去榕树村,他也要跟着去,付灵佑没办法,只能把他带着一起了。
“这次能吃到那个苗应做的饭菜了吧!大哥,我馋好久了!”
第122章
到了村里,苗应看到他们带来的那些什么补品的头都大了,说真的,他个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东西应该怎么吃,也相信李红英也不会。
除了那个人参,可以用来做鸡汤,其他的像燕窝什么的苗应都不知道该怎么做了才能吃。
付灵佑本来是打算陪灵之一段时间,之后带灵之去周边的县市里去看看的,现在只能在这里陪他两天,之后再自己过去了。
“我今天已经感觉好很多了。”灵之从房间里走出来,身上已经没有不舒服的地方了。
“那也得补补。”苗应把自己常坐的躺椅让给他,“你最近也很累。”
因为苗应想多留在家里陪着祖母,所以镇上的铺子就一直是灵之在看着,来来回回的也确实是累。
“也怪我。”李红英说,“那天不让你去地里就好了。”
“娘不要这么说。”灵之说,“要是不摔那一跤,之后可能还有别的危险呢。”
付灵尧还是第一次来这里,他看着这个不大的院子,不知道为什么他两个哥哥都愿意来这里。
因为付灵尧的到来,李红英又杀了一只鸡,给灵之做了参鸡汤,又把另一半的鸡拿来红烧,又做了好几个家常菜,付灵尧子在上桌的时候有些失望,但在不知不觉间他就把自己面前的菜全吃完了。
“粗茶淡饭,还合口味吧?”苗应问。
“挺好吃的。”付灵尧拍了拍肚子,“但是不够精细,你上次可跟我说会做很多好吃的呢。”
“下次一定,下次一定。”苗应现在画饼的技术一流,等他吃完,换了霍行的班,陪雪团玩去了。
付灵尧当晚就回家了,付灵佑留在这里陪着灵之。
经过灵之怀孕的插曲,苗应差点把要给雪团开荤礼的事情忘了,还是付灵佑提醒他们的,说再不办,他就要有事出门了。
苗应这才火急火燎地准备开荤礼的东西,还是一桌家常菜,不过在桌上多了很多有美好寓意的东西。
开荤礼之前,苗应给付灵佑准备了个红封,付灵佑是不缺这点钱的,但这是礼数,礼不能废。
付灵佑接了过来,又把雪团抱了过来,雪团好奇地看着桌上的东西,想伸手扒拉点什么东西吃一吃,付灵佑往后坐了坐,让他抓不到。
等人都到齐入坐了,雪团的开荤礼也就开始了,在李红英的主持下,付灵佑先是给他拿了一截葱让他舔了舔,雪团不喜欢葱的味道,尝了一口就扔在一边。
之后是豆腐,清清白白的豆腐也被他吐了出来,没有味道的东西他也不喜欢。
再然后是白菜,这个雪团倒是喜欢,因为能尝到白菜帮子是甜的。
最后就是人生五味也要一一尝过,酸甜苦辣咸,都由付灵佑拿了筷子,一点点蘸给他尝了。
一时间接触到这么多的味道,雪团皱起眉头,口水全部流到口水巾上,估计再多尝一点,就该哭出来了。
等都尝完,仪式就算是结束了,雪团也能开始尝试除了奶以外的吃的了。
苗应只有一点贫瘠的育儿知识,就是给孩子吃鸡蛋的时候要先给蛋黄,蛋黄不过敏才能加蛋白。
还有就是第一顿饭,不能直接吃饭,好像是要吃米糊,霍行早就已经准备好了,买了精米,磨成了很细的粉,再煮熟的。
吃到第一口米糊的时候,雪团整个眼睛都睁大了一些,嘴里的还没咽下去,手就已经在抓苗应的手了。
看得众人都是一阵笑,但苗应也不敢给多了,只给了一小点儿,打算等明天就能加点蛋黄给他了。
雪团吃完之后很快就睡了,睡着都在咂摸着嘴。
开荤礼之后,付灵尧在家里陪了灵之三天,之后就去周边的县里有事要办,留下星哥儿在家里照顾灵之,那些补品苗应他们不知道怎么做,星哥儿倒是知道,所以除了三餐,炖补品都是他在给灵之做。
灵之这些天喝补汤喝得整个人都红润起来,连带着跟他一起喝的祖母似乎都荣光焕发了起来,苗应有些担心他现在补得太过又一直卧床,所以总是在晚上叫上他一起出去走走,星哥儿不放心,总是很警觉地守在灵之的身边。
在灵之养身体的这段时间,付夫人也时常来看他,这让苗应的心里好受了些,不然他总是担心灵之在他们家里的处境。
临近年关,在大夫来看过之后,说他的身体已经养得差不多了,以后不用再这样小心翼翼的,所以在快过年的时候,付灵佑把灵之接回了付家。
小霖送他们离开,回到家之后又掉了小珍珠,苗应抱着雪团羞他,他气冲冲地把雪团抱走,不想理苗应。
抱着雪团,他又想起自己的事情,他今年就十一岁了,他知道的以前自己村子里的哥儿,有十二三岁就嫁人的,他很害怕,怕自己总有一天要离开这个家。
“雪团儿,我该怎么办啊?”他跟雪团抵着额头,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雪团听不懂,糊了他一脸口水。
时间如白驹过隙,很快到了腊月二十一,是小霖和霍小宝两个人的生日。
今年霍小宝就八岁整,小霖也十一了,这也是苗应来这个世界的第四年了。
这四年,他拥有了很多很多,家人,朋友,事业,不仅有了自己的事业,还让家里人也拥有了事业。
灵之的炸串铺子,霍行的榨油坊,嫂子的席面生意,都做得很好。尤其是席面,到了腊月,她几乎是每天都有席面要做。
上回苗应见她还是冬月的时候,才发现她已经做起了自己的一套班子,专门洗菜的,切菜的,她是掌厨的。
苗应问过,郑彩儿说找的这几个人都是能信得过的,苗应就没什么不放心的了,到现在,他嫂子已经是他们家的顶梁柱了,也不知道他哥是哪里来的好运气能娶到他嫂子。
今天照旧还是做了一桌子的菜,家里把小霖和霍小宝的生辰看得比任何一个人都重,连苗应每年的生日都是简单地吃顿饭,就更别说霍行了,他的生日被忘了是很经常的事情,等反应过来,就再简单地吃顿饭就行了。
今年的生日小霖却没有以前开心,他有些闷地坐在院子里,小宝搬了凳子坐在他的旁边:“哥,你怎么不高兴?”
霍小宝有些疑惑,长大难道不是件让人开心的事情吗?为什么小霖这么难过。
小霖侧头看着他:“长大了就要离开家了啊。”
霍小宝这四年因为营养跟得上,现在都已经快跟小霖差不多高了,他有些不解:“为什么要离开家?”
小霖觉得他还小,跟他说不清楚,戳了戳他的脑门儿:“你别想这些了,想想你念的书是正经事儿。”
霍小宝晃了晃脑袋:“哥,别不开心了。今天也有好吃的。”
小霖点了点头,听见房间里雪团的声音,就不想再想什么,转身找雪团去了。
这些日子雪团吃的丰富了很多,他的米糊里先加了鸡蛋黄,应该在七八个月的时候就能吃完整的鸡蛋羹了。
他现在能坐了,苗应的房间里熏了好几个炭盆,屋里很暖和,就没给雪团穿很厚的衣裳,他坐在床上,手上拿着布老虎,笑得很开心。
苗应坐在床边,又在感叹自己的命是真的很好,都说小孩子难带,他的雪团从出生到现在,简直就是乖得没边了。
霍行去了榨油坊里还没回来,小霖已经进了房间里来跟雪团玩,雪团很喜欢这个小叔叔,小霖一进来他就朝小霖挥手。
霍行回来得稍有些晚,听见他的声音之后,苗应给雪团穿好了衣裳,抱着他去接爹爹。
霍行先是站在炉子边烤了一会儿,觉得自己身上不冷了之后才从苗应手里把雪团接了过来,雪团跟霍行贴了贴脸,这是他们之间一贯的亲昵方式。
“今天把工钱结清了,也送两位大哥回了家了,榨油坊明天就不开了,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你们了。”
“那挺好的。”苗应拍了拍他背上沾着的灰,“好好歇两天。”
霍行的身体已经习惯了这有这么高强度的工作,从前还会累,现在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了。
雪团趴在霍行的肩头上流口水,苗应又去给他拿了一根口水巾换上,他立刻抬起头看着苗应,他知道围这个围兜就是要开饭了!自从吃了辅食,他现在连奶都不爱喝了,就想着吃饭。
苗应点了点他的鼻头:“馋猫,就爱吃饭。”
等他们上桌的时候,苗应也准备好了雪团的饭,今天是青菜米糊,这不是他常吃的颜色,雪团有些抗拒,但在吃了第一口之后,就又乖乖让喂了。
祖母看着雪团,笑得眼尾的皱纹很是明显。
到了冬天,祖母基本都不怎么出门了,不是在床上窝着,就是坐在房间里烤着烘笼。
最近也糊涂了很多,除了雪团,还经常认错人,把苗应跟小霖搞混。
他们也请过大夫来瞧,都是一样的说辞,就是老人家年纪大了,家里人好好陪着就成了。
这样的话他们没敢让小霖听见,但都在默默地等着那个日子。
吃过饭,李红英收拾了碗筷,苗应带着雪团跟祖母一起玩,祖母干瘦的手落在雪团的脸上,雪团侧头蹭了蹭她的手,又转头玩自己的玩具了。
“你把雪团养得很好啊,红英。”祖母的眼睛浑浊。
苗应没有反驳她,只是又抱着雪团往她的旁边放了放。
到除夕这一天,霍行照例带着小霖去给姚木匠上坟,苗应他们在家里祭拜。
等到事情都做完,他们一家子在烧了炭盆的堂屋里吃年夜饭,祖母今晚的精神挺好的,还抱了抱雪团,雪团就安安静静地窝在太祖母的怀里,一个劲儿朝她笑。
暖意融融的房间里,他们一家子凑在一起,最是和乐自在。
第123章
这个除夕夜一如从前,冬夜寂静。
到了子时,霍行把睡熟了的雪团放在苗应的怀里,自己披了衣裳去放鞭炮,没一会儿整个村子里都是放鞭炮的声音。
雪团被鞭炮声吓到,苗应把他抱进怀里,捂住他的耳朵,等到这一阵过去,雪团才继续安稳地睡下。
苗应刚把雪团放下,霍行带着一身的冷气回到房间里,好在鞭炮声过后,四周又都沉寂了下来。
霍行脱了衣裳,抱着苗应熄了灯,除夕夜也就这么过去了。
第二天一早,天气很好,李红英想着这么久苗应都在家里待着,也没怎么出去放风,就说有他们带着雪团,让他跟霍行出门去散散心。
“那您今年不去拜菩萨了啊?”苗应问,这几年大年初一李红英都是去拜了菩萨的。
“今年不去了。”李红英说,“带着雪团,在家里陪着你祖母,也是好的。菩萨也不会怪罪。”
苗应想着既然这样,那索性也不辜负李红英的好意,想着跟霍行出门去走走,有了孩子之后,他们确实很久没有单独地一起出门过了。
他又看向祖母,祖母笑着朝他们挥手:“玩去吧。”
其实他们也没什么玩的兴趣,娘亲没时间去拜菩萨,他们两个人就自己去了,去财神那里还愿,又拜了观音,祈祷长辈身体康健,又重新拜了送子观音,希望灵之跟他的孩子都能顺顺利利。
回家的路上也买了好些点心什么的,其实出门玩得也不是很开心,总是担心着家里,所以还不如回家去守着。
好在初一顺顺利利。
初二苗应要回娘家,这次带上了雪团,李红英把雪团打扮得像是个福娃娃,穿着一身大红色的袄,头上戴着顶虎头帽,红色就更衬得雪团白,苗应埋头亲了他好几下。
到了苗家村,苗大海一早就守在村口,远远地就看到了他们的牛车,迎了上去,看到雪团之后连苗应都不顾了,抱着雪团走得飞快。
家里苗东他们的房间里烧了好几个炭盆,让雪团和胖胖在屋子里玩,苗应跟郑彩儿守着两个孩子,胖胖已经一岁多了,能说几个简单的字,他很喜欢雪团,把自己的玩具一股脑都推到雪团的身边。
雪团脾气很好,被胖胖戳亲脸也没哭,只是朝自己爹爹看着,一双眼睛水汪汪的。
郑彩儿过去给雪团把脸蛋擦干净:“胖胖喜欢雪团呢。”
“雪团儿招人喜欢呢,村子里的人都喜欢他。”苗应说,看着两个孩子又玩起来,他看着郑彩儿,“嫂子,生意还行吗?”
郑彩儿点头:“我就这两天歇着了,然后从初五之后,几乎是每天都有席面,都订好了的。”
苗应点了点头,怪不得家里的柴房里堆了好多东西。
她这一年的变化也很大,从前是觉得温婉,现在多了很多干练。
“那挺好的,就忙这个过年呢。”苗应把两个孩子扔在地上的玩具捡起来。
郑彩儿看着他:“小应,说真的,我特别感谢你。”
郑彩儿在出嫁前,命好像都很苦,后来勇敢了那么一次,耍了点心机嫁到了苗家,没想到给她的生活带来了这么大的变化。
从前她只觉得女人和哥儿,就只能做点内宅里的事情,绣绣帕子,煮煮饭,而现在,她才知道他们也是能挣钱的,现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她一个人赚的,已经比她当屠户的公爹还要多了。
虽然说出来有些不好意思,但现在好几个村里的人,都以能订到郑娘子的席面感到骄傲,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苗应给她的鼓励。
苗应笑起来:“是吧,咱们比起男人差什么了?”
他们说了会儿话,郑彩儿就去帮忙做饭去了,她最近有心得,想给苗应做些好吃的。
吃完饭之后苗应他们就要准备离开了,刘琼还有些遗憾怎么不多待,往常都是要过夜的。
苗应看着她,轻声说:“祖母最近不太好,我怕发生什么事情,娘跟两个小孩儿在家里抓瞎。”
刘琼点了点头:“你祖母今年也六十七了,已经是高寿了,要真有事了,你找个人跑腿过来说一声,我们也来帮忙。”
苗应点了点头,手上的雪团又抓了抓刘琼的头发,刘琼捏了捏他的手,给他了一个荷包:“这是外祖母给的压岁钱。”
苗应没拒绝,跟他娘说了谢谢,最后临走的时候郑彩儿也给了雪团压岁钱,苗东把他们送到村口,拍了拍霍行的肩。
他们回娘家的时候,付灵佑也带着很多东西回来,在家里吃了顿便饭,就着急赶回家了。
他们刚好在村口遇上,打过招呼,问了灵之的情况之后,就双双回家了。
初三到初七,他们一家子聚在一起,这几天都天气晴朗,他们最喜欢的就是在院子里晒太阳,苗应特别关注祖母的情况,不过她还是跟以前一样,坐在躺椅上,穿得厚实,看到雪团会笑。
苗应的心里并没有很轻松,但在祖母看他的时候,他还是露出一个微笑。
“小霖啊,别总是那么多心思。”祖母摸了摸坐在她旁边小霖的头,“看着你的哥哥们,他们不会让你受委屈。”
小霖给她剥了板栗,放在她的手心:“祖母吃这个。”
祖母笑了笑,捏着板栗。
她又看向霍行:“阿行啊,要多帮小应分担一些,你对他再好些。”
霍行也点头:“我知道。”
她又招呼苗应,苗应凑到她的身边,听她说话:“小应啊,不要太辛苦了,整天忙上忙下的。”
苗应蹭了蹭她的手心:“我才不忙呢,我是开心。”
“还有小宝,对考状元这件事,要平常心,不要钻牛角尖。”霍小宝毕竟是她带大的,这会儿也最是操心他。
霍小宝还有些懵懂地点头:“我知道的祖母,我会好好读书,争取光宗耀祖。”
祖母笑着摸他的头发:“乖乖的。”
说完她又看着天空:“还有灵之,也是好孩子,心思也别那么多才好。”
最后祖母看着李红英,把她叫过来,拉着她的手:“红英啊,一直以来真是辛苦你了。”
李红英抹了一把眼泪:“您说什么呢。”
这个夜晚,家里没有一个人睡得安稳,连一向睡眠很好的雪团都有些闹觉,霍行干脆把他抱起来,让他在自己的怀里睡了。
苗应也坐起身,点燃了油灯,他的眉头皱得很紧,跟霍行对视了一眼,想到了当时姚木匠走的时候,也是这样,跟他们絮絮叨叨地说了很多话。
霍行一只手抱着雪团,另一只手揽着苗应的肩膀,苗应靠在他的肩上,有些不知所措。
直到听见隔壁房间的动静,苗应的心沉了下去,跟霍行对视了一眼,霍行转身出了房间,跟着李红英一起进了她们的房间。
床上,祖母安详地躺着,像是睡着了一样,李红英抹着眼泪,一时间不知道该干什么,有些手足无措地看着霍行。
霍行轻轻抱了抱李红英:“娘。”
李红英十来岁嫁到霍家,跟祖母两个人已经不是婆媳,更是母女的情分了,常言说,爹娘在,人生尚有来处,爹娘不在了,这一辈子就只剩下归途了。
往常只要祖母在,她就觉得自己是有主心骨的,但现在,那个一直站在她身后的长辈不在了。
霍行轻轻拍了拍她的背:“娘,您该给祖母换衣服了,我去叫他们起来。”
李红英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最后还是擦干眼泪,去柜子里找到了他们早早就准备好了的衣裳,轻轻掀开了祖母身上的被子。
霍行刚走到房门口,苗应就已经换好了衣裳,他的眼睛也红了:“你去叫小宝,我去叫小霖。”
小霖现在睡在灵之的房间里,苗应推开门,坐在床边,轻声叫了叫他:“小霖。”
小霖迷迷糊糊地睁眼,就看见苗应坐在床边,眼眶微红,他立刻清醒,坐了起来:“哥哥。”
“换上衣裳,去跟祖母道个别。”苗应把他的衣裳拿了出来,“别哭。”
小霖毕竟也才十一岁,藏不住什么事,刚刚穿好的衣裳前襟就已经被打湿。
霍小宝那边也是一样,两个孩子见到面的时候,就抱在一起哭成了泪人,房间里,李红英已经给祖母换上了衣裳,等他们都进了房间之后,李红英先跪下,随后他们几个人,都跪在了祖母的床前,重重地磕了三个头。
随后屋子里的哭声就一直没有停过,尤其是两个小的,霍小宝在前两年都是祖母带着的,还有小霖,在祖父刚刚走的时候,是祖母每天晚上揽着他睡觉的,现在祖母也不在了。
苗应也难过,他没有像小孩子一样哭出声来,只是抱着小霖,眼泪不断地落在小霖的头发上。
他们跪了好一会儿,李红英才打起精神来,祖母的后事还需要操办,他们不能一直在这里哭。
寿材其实是一早就准备好了的,不过是怕小霖敏感,所以并没有在工具间里做,而是放在灵之院子里的,等天亮就可以抬过来了。
他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过年的时候贴上去的红色都要撕下来,要布置灵堂,要去报丧,还要找端工,做席面,一刻都不能闲下来。
苗应不太懂这个时候是什么风俗,只是红着眼睛,把他们先前用祖母熬好的浆糊贴好的红色的福字都撕了下来。
李红英也是哽咽着指挥,夜里长辈去世的话,要在寅时中,也就是凌晨四点的时候放一挂鞭炮,晨起再去每家每户上门报丧。
今天是初九,年味最浓的时间已经过去了。
第124章
榕树村里长者很多,早上都醒得早,在寅时中的时候,那些起得早的长者听见了鞭炮声。
知道风俗的长者已经迅速地穿好了衣裳,都在猜测是谁家的长辈走了,直到清晨,他们看见了霍行带着霍小宝,身上穿着一身孝衣,来家里报丧。
他们没有进院子里,只是在院门口,跪下拜了一拜,说家里祖母去世。
大家都是安慰,说祖母高寿,是在睡梦里走的,没受什么折磨,是喜丧,在霍行他们去下一家去的时候,他们就收拾好了,去霍行家里帮忙了。
村里就是这样,谁家有这样的大事都是要上门去帮忙的,没一会儿他们家的院子里人就已经很多了,有些阅历的长辈就陪着李红英,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雪团似乎也是感受到了跟以前不一样的气氛,所以一整天都有些不开心,他平时是谁都能抱一抱的,今天只要苗应一个人抱,所以苗应一整天都干不了什么事。
在报丧的时候,霍行也让人去通知了苗家那边,苗家除了刘琼,都来了,胖胖毕竟还是小孩子,这样的场合他还是不太适合过来。
李红英本来不想通知灵之那边,怕灵之怀着孕再有什么差池,还是苗应说应该要通知他的,不然就真的是见外了,霍行在通知完了村里的人之后,自己赶着牛车去了县城。
最近这段时间,灵之都在付家养胎,霍行不欲进门,交了信物给门厅的人,很快付灵佑就到了门口。
他看见霍行一身孝衣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他本想叫霍行进门,霍行只是摇头:“今天是来报丧,进门不好,安慰灵之,别叫他太过伤心。”
付灵佑点了点头,他也知道霍行还有事忙,没有再留他,看着他往回走了。
第二天霍行去请了专门办丧事的人来,算了日子,停灵三天,十一出殡。
郑彩儿推了十一那天的席,赔了不少钱,之后才带着她的人过来帮忙,算是解了苗应的燃眉之急。
停灵这三天,要点长明灯,小辈要不眠不休守三夜。
苗应没想着让两个小的真的守三天,但这两个孩子很倔,硬是守了下来,那双通红的眼睛也不知道是没日没夜哭红的还是熬红的。
苗应就更累,他不仅要守夜,还要照顾雪团,这两天雪团黏人的很,除了睡觉的时间,几乎都要长在苗应的身上了。
李红英年纪大了,真的没办法熬三天,所以在雪团睡的时候,苗应要她跟着雪团睡一会儿,但也睡得不安稳。
这三天,每天都有人上门吊唁,还有村里的婶子和阿么们,会过来帮忙叠些元宝,也会帮他们干些活,整个村子里历来都是这样。
出殡这天,天阴沉得很厉害,就像是要塌下来了一样,苗应没想到灵之居然回来了,跟付灵佑一起,两个人的身上也穿着孝衣,灵之一看就哭过,哭得很厉害。
他进了家门,抱了抱李红英,在要盖棺的时候见了祖母最后一面,他从怀里掏出了一个如意,放在了祖母的腹部,又哭了好一会儿,到了吉时,棺木被合上,代表着这个家永远地失去了这个长辈。
祖母已经没有儿子,只有孙辈走在最前面,霍小宝捧着牌位,霍行一路撒纸钱,李红英和付灵佑还有小霖扶灵,苗应带着雪团没办法跟去。
祖母的坟选在了一个早上第一缕光线能照到的地方,在半山腰,站在那里往下,能第一眼就看到他们的家。
霍行跪在坟前,看着一点点的土盖在了棺木上面,听着端工不断地念着经文,说着往事,似乎是要让逝者忘掉前尘,放下一切往前走。
跪在他旁边的霍小宝一直在哭,他的手上沾了泥土,又摸到脸上,整张脸都是花的。
李红英也跪着,她现在已经没哭了,似乎是已经把眼泪流干了,只是看着坟两边的不断减少的泥土和慢慢垒高的坟墓。
“娘,下辈子别再过这么苦了。”
等坟垒好,他们烧起了纸钱,那些纸钱和元宝都是他们家人和村里的人一起叠的。
原本阴沉的天突然起了风,那一阵阵的风卷起了烧在坟前的纸钱,却没有落到别的地方,纸钱屑随着风上升。
最后风停了,一点纸钱屑落在了李红英的肩膀上,李红英侧头看见那一点灰色,她捻着那点纸钱灰,看着那灰色在自己的手心成了一道残影。
已经哭干了眼泪的眼睛泛起酸意:“娘,您好好去吧,家里我会守好的,就像您从前守着的那样。”
霍行站在李红英的背后,看着她的眼睛红了又红,最后轻轻抱了抱她:“娘,还有我们在。”
李红英点了点头,看着已经散了的来送葬的人群,看着霍行为她折下了一枝柏树枝丫。
他们一家人是走在最后的,没有走送葬的来时路,逝者已逝,生者要走一条新的路。
家里,灵之坐在祖母常坐的椅子上,不断地擦着眼泪。
“小应。”灵之见苗应过来,抽噎着问他,“祖母走得痛苦吗?”
苗应摇头:“不痛苦,她在睡梦中走的。村里人都说,在梦里走的人,不受折磨,是因为她这辈子做的好事很多。”
灵之似乎是放松了一下,又哭起来:“哥哥本来没告诉我,但我发现了,我初二应该回来的,我都没见到她最后一面,我都不知道她有没有话要跟我说。”
苗应一只手抱着雪团,另一只手拍了拍他的肩:“祖母怎么可能没有话跟你说呢,她最担心你了,说让你不要心思太重,现在有孩子了,就更要放宽心思。”
灵之还是没忍住,又哭了起来,苗应拿帕子帮他擦眼泪,情急之下又拿了雪团的口水巾,雪团认了出来,一个劲儿地扯他自己的东西。
原本有些难过的氛围被冲淡了一些,灵之又哭又笑的。
他们出殡去,家里就剩苗东和苗大海帮忙招呼着村里的人,郑彩儿那边热火朝天地准备着这顿丧席,她们做这些已经是轻车熟路,又分工明确,所以很快就已经摆好了席。
那边出殡的人慢慢地都回来了,每个人的身上都别着一根柏树枝,很快就到了开席的时候。
等席散了,整个院子的热闹散尽,天也正式地黑了,意味着他们真的要迎接不一样的一天了。
苗应把苗东和苗大海他们送到村口,苗大海拍了拍苗应的肩膀:“小应辛苦了,之后回去,要多关心你婆母。”
苗应点头,从怀里掏出一个元宝,交到苗东的手上:“我现在也不知道嫂子那边怎么收的席面的钱,少了我就不补了。”
苗东推辞:“我们是亲兄弟!”
“亲兄弟也要明算账。”他把苗东的手按回去,“你们不收钱,跟着嫂子干活的人不收钱吗?还有,我可是听说了嫂子推了个席,还赔了钱的。”
苗应朝他们挥手:“赶紧往回走吧,天再黑了夜路难走,注意安全。”
苗东只能收下钱,跟着苗大海一起离开。
等苗应回到家里,院子里一片寂静,前几天停灵的时候每天都有人来的时候还不觉得,今天,整个院子里都安静得可怕。
还好霍行在院子里给他留了灯。
他熄了院子里的灯,走到房门口,霍行在哄雪团睡觉,他停住了脚步没有进去打扰,转头去了李红英的房间里。
从去年夏天,李红英觉得祖母的状态不太好了之后,就一直是她们两个人一起睡的,这会儿李红英打开了柜子,收拾整理起了祖母的旧物。
两个小的都陪在她的身边,跟她一起整理。
“这件衣裳。”李红英拿起一件已经有了很多补丁的衣裳,“是我成亲的时候,你们祖母穿的。”
小霖摸了摸那件已经不知道多少年的衣裳:“祖母还穿过这么鲜亮的衣裳呢。”
李红英把衣裳叠好:“傻孩子,祖母难道生下来就是祖母吗?她也曾经是女孩儿呢。”
小霖面上又失落了很多。
李红英又收拾起另一件衣裳:“祖母这辈子也不容易,希望下辈子能托身一个富贵家庭里。”
霍小宝点头:“娘,一定会的,祖母那么好,一定会的。”
李红英擦了擦眼睛:“会的。”
他们一起把祖母剩下的衣裳都装好,放进了一个箱子里,箱子已经很老旧了,小霖把上面已经有些爆皮的皮撇掉:“娘,这个箱子,也是祖母的吗?”
李红英摇头:“这是我成亲的时候,祖母给我打的。”祖母哪里能有箱子呢,她逃难来到这里,丧夫丧子,又拉扯着剩下的一个儿子,看着他娶妻生子,看着他误入歧途,最后白发人送黑发人。
“好在你行哥和小应哥哥很好,让祖母安度了晚年。”李红英合上了箱子,把祖母的一切都尘封起来,最后放在了房间的最深处,从此之后不会再触碰,但转头就能看见。
逝者已逝,他们的日子还要往前走。
年过了之后,天气就开始转暖,整个村子里的油菜花已经都盛开了,漫山遍野的黄色很是好看。
祖母的去世好像让霍小宝快速地成长起来,明明才虚岁十岁,就已经有了成年人的样子了。
他们的年过得清净,因为在守孝,村里的很多事情他们都没参加,只是守在自己家的小院里。
二月二过后,霍小宝就要回学堂了,这次苗应没有再给他准备吃的,给他穿得都是素色的衣裳,还在他的手臂上给他缠了黑布,以示在孝期中。
霍行送霍小宝出门,这时的天还没有亮,他远远地望了一眼祖母在的地方,随后点了点头,带着他自己的希冀离开了家里。
霍小宝出门之后,苗应把正在熟睡的雪团抱到了李红英的床上,自己赶着驴带着小霖去了镇上开铺子。
李红英守着熟睡的雪团,手上的针线不停,总想为他们多做些什么。
晨昏交替,春去秋来,离家的人不会走得太远,因为家永远在身后。
第125章
转眼三年过去,苗应的生活没有停滞不前,他们的步调一直很一致,在朝着他们想要的方向前进。
“哥,就去三天,不用准备这么多东西的。”霍小宝现在已经在変声期,看着苗应给他准备东西,有些无奈地笑。
“出门在外,有备无患嘛。”霍小宝在今年开春的时候就通过了童生的考试,恰逢今年有府试,学堂里夫子都建议霍小宝去试试,提前积累一下经验。
苗应最近比较忙,没有办法陪着霍小宝一起去府城,只能霍行带他去,小霖放心不下,也要跟着一起,毕竟小哥儿细心,还能照顾他们。
“有小霖哥照顾我,你别担心。”霍小宝又把苗应放进包袱里的大衣裳拿出来,“这个就不带了吧,这会儿天还不冷呢。”
“你小霖哥该照顾你啊。”苗应点了点他的额头,“男孩子还是要自己照顾自己,再照顾自己的家里,像你行哥一样。”
霍小宝跟霍行长得并不像,霍行坚毅冷峻,霍小宝在抽条之后就越发地朝着翩翩书生那个方向长了,也不知道是谁小的时候说要跟他行哥一样当个猎户,现在只怕是连弓都拉不开了。
“知道了哥哥。”
他们在房间里收拾,雪团从外面跑了回来,抱住苗应的腿:“小爹爹!”
苗应把他抱起来,他的手不安分,又把他们准备好的东西都拨乱,苗应轻轻拍了一下他的屁股。
雪团嘟嘴:“小叔叔要去哪里?”他才三岁,说话已经很利索了,他知道收拾行李这个动作,他的小叔叔每个月都要收拾一次。
“去府城呀。”霍小宝把雪团抱起来,“回来给雪团带好吃的好不好?”
雪团抱着他的脖子点头:“好。”
最后挑挑拣拣,还是收拾出了一个很大的包袱,他们在明天出发,晚上是李红英做的饭。付灵佑跟灵之也带着他们的儿子也回来了,这毕竟是霍小宝第一次下场,家里人都很重视。
灵之的孩子是两年前出生的,是个男孩儿,大名叫付亿深,小名生生。
生生出生的时候难产,身子有些虚,好在付家家境丰厚,也算是把生生平安地养到了两岁。
生生来家里的次数不多,但每次来了就不想走,两岁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叫自由,但愿意尊从自己的本心。
晚饭桌上,只有付灵佑给霍小宝传授经验,毕竟家里剩下的都是没读过书的。
霍小宝听得很认真,像是要把付灵佑说的细枝末节的东西都要记在心里。
“我也只是参加过一次,很多都记不清了。”付灵佑只在年少的时候去参加过一次科考,之后从了商,经验也不算多。
这边苗应跟灵之两个人在给两个孩子准备吃的,苗应让霍行给雪团做了个餐椅,后来灵之来过一次,觉得很好,又让霍行帮忙给做了一个,一个带回了县城的家里,一个放在村里,等他们回来的时候用。
两个小的很乖地坐在餐椅上等着吃饭,苗应这两年给雪团做辅食很有心得,做得色香味俱全,原本不太爱吃饭的生生过来都比自己之前在家里要吃得多。
“本也只是试试,不用有这么大的压力。”付灵佑说,他又看着霍行,“你们去的话,就用我的马车去吧。”
霍行本想推辞,但灵之说牛车要留在家里苗应用,两个小的也不能像他一样靠走路走去府城,所以他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同意。
很快就到了他们出发的那天,根据付灵佑的经验,他们不能去得太晚,不然周边方便的客栈都会被订完,只能早些去。
苗应带着雪团送他们到村口,付家的马车早早地等在了村口,一路上雪团都被霍行抱着。
“爹爹,你会想我吗?”雪团蹭了蹭霍行的脸。
“会想你。”霍行从前沉默寡言,多的话一句不肯说,现在对雪团是有问必答,“你会想爹爹吗?”
雪团很郑重地点头:“会的,我跟小爹爹一起想你。”
苗应走在旁边,看了雪团一眼:“我可不跟你一起想他。”
霍行抱着雪团,轻笑着看了一眼苗应,雪团第一个不服气:“哼,爹爹出去的时候你都站在门口等着呢。”
苗应拍了雪团的屁股一下:“下回再想让我给你买牛乳糕,我可不买了。”
雪团赶紧从霍行的身上往苗应的身上蹭:“小爹爹……”
苗应把他抱过来:“别忘了这个家里谁才是老大!”
霍小宝跟小霖走在前面,现在的霍小宝的个子已经跟小霖差不多了,估计再过哥一年,他就要高过小霖了。
“哥,你觉得我能考上吗?”霍小宝问。
小霖转过头看着他:“你能不能考上你问我啊?”
小霖这几年也长开了很多,他体型偏瘦,家里再怎么养他好像也胖不起来,不过气色很好,看着眉眼弯弯,他脾气性格都好,看起来就更温婉一些。
他已经十五岁了,按照这个世界的惯例,已经是能成亲的年纪了。
前不久就有媒人上门来说亲,在苗应已经婉拒了的情况下还喋喋不休,最后是被刚回来的霍小宝给赶出去的。
小霖从那天开始就有些焦虑,尤其是在苗应晚上过来跟他说自己给他存了很多钱的时候,他第一次哭得很伤心。
“哥哥,我不想离开家。”
苗应被他吓了一跳,赶紧安慰他:“谁要你离开家了啊?”
小霖哭得眼睛很肿,抽噎着说:“可是你为什么要今天跟我说这个?是不是因为你想把我嫁出去了。”
苗应无奈,举手投降:“天地良心啊小霖,我只是来跟你分享开心的事情的。”
小霖不断地跟他确认着并不是要他嫁人,得到了苗应无数的肯定回答之后,他才收住自己的哭声。
搞得苗应从他房间出来之后,霍小宝死死地盯着他。
“那哥你鼓励鼓励我。”霍小宝揽着小霖的肩。
“我才不,这是你自己的事情。”小霖扒开他的手,远远地看到了付家的马车就在前面。
等他们到了马车边上,付家的马夫说要跟他们同行,也别霍行拒绝,最后马夫只好独自回县城。
雪团在马车里滚了一圈,最后在他们要离开的时候,还是瘪着嘴巴哭了起来,霍行不忍心,又停下来抱着他哄了好一会儿,把原本出发的时间又推迟了好一会儿。
苗应实在受不了父子俩那么黏糊,真要哄好雪团得哄到吃午饭去了,有时候家里还是需要一个严父的,他板着脸把雪团抱开,又对霍行说:“赶紧出发吧。”
他又看向雪团:“跟爹爹和小叔叔说再见。”
“爹爹拜拜,小叔叔拜拜。”雪团皱着鼻子跟他们挥手。
苗应看了一眼霍行:“走吧,不然天晚了。”
霍行从马车上下来,捂住在苗应怀里的雪团的眼睛,在苗应的唇上亲了亲:“走了。”
“我也要!”雪团扒拉开霍行的手,着急地看着霍行,“爹爹你给小爹爹什么了!我也要。”
霍行没办法,只能跟他贴了贴脸颊:“好好在家,听小爹爹的话。”
眼看着两个人又要开始絮叨,苗应踢了霍行一脚:“赶紧走吧。”又看着掀开的车窗里的小霖和霍小宝,“路上注意安全,小宝放平心态,咱们这回只是试试水。”
两个孩子点头,朝他们挥手,霍行这才赶着马车离开。
看着马车离开后,苗应把雪团放下来,“走吧,咱们回家。”
“小爹爹,能去风阿么家吗?”雪团牵着苗应的手,红着眼睛提出要求。
苗应点头:“行,那就去吧。”
雪团是个鬼精的孩子,他知道所有人都喜欢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去村里面晃悠,因为每次去晃悠,都会吃个肚儿圆。
他们走到叶风家里,叶风正好没出门,一见雪团,赶紧放下手里的活计,抱着雪团就是一阵亲香,雪团也不恼,一直笑眯眯的。
秦家的两位长辈也从屋里拿出吃的,一个劲儿地往雪团的怀里塞。
“谢谢祖父祖母。”
叶风给苗应搬了凳子,雪团就坐在苗应的旁边安静地吃东西。
“我是越看越喜欢你家雪团。”叶风坐在雪团的旁边,手托着下巴看雪团。
“那你再生一个。”苗应也笑。
“我生,再过两年我家二牛都能生小孩儿了。”叶风嗤笑一声。
二牛这几年都在霍行的榨油坊里干活,现在已经学会了榨油了,有了一门手艺,以后说亲也是优势,更何况在榨油坊里,二牛练就了一身强健的体魄,还有霍行给的工钱也高,所以二牛以后肯定不愁成亲的。
“哎,你家小霖。”叶风看着苗应,“我前儿听说有媒婆上门了。”
苗应叹了口气:“小霖我还要再留几年。”
“算起来小霖也十五了吧?”叶风想起小霖刚来他家的时候,看着还那么小呢,转眼就到了可以成亲的年纪了。
苗应点头:“过年就要十六了,心思还是重,有什么事都憋在心里,实在受不了了才说出来,孩子的心思越大越不好猜。”
“你是什么意思呢?以后打算给小霖找个什么样的人家?”
苗应摇头:“他要是不想嫁,就不嫁,家里又不是养不起。”
“我还说要不撮合撮合他跟我家二牛呢,咱两家这么亲近,嫁到我家,他也不会受委屈。”
“我可不好做孩子的主。”苗应说,“还是得看孩子自己,别到时候又跟我哭。”
雪团剥好了花生,一粒粒地放进苗应的手心,朝他甜甜一笑:“爹爹吃。”
苗应摸了摸他的头发,看了叶风一眼:“有这样的宝贝儿,你愿意把他嫁去别人家吗?”
第126章
霍行他们出发出府城之后,苗应依旧跟以前一样去开铺子。
灵之的铺子现在是他们两个人一起在经营,这几年他们也赚了不少钱,所以把他们铺子旁边的铺子也买了下来,三间铺子打通,扩成了一个不小的店面,现在店里也不止卖炸串,苗应偶尔也会突发奇想,做点别的,不过也都不长久,但越是这样,反而生意更好了。
这些花销都是他们自己赚的钱,并没有用付家或者是付灵佑的钱。
星哥儿也成亲了,灵之给他选了一门好的亲事,现在已经不再是奴籍,平日里也在铺子里帮忙。
因为霍行出门了,雪团有点缺乏安全感,所以苗应出门的时候都带着他,现在苗应也会赶牛车了,雪团就坐在他的旁边,小手紧紧抓着他的衣裳。
“坐稳哦,掉下去了我可不把你捡起来。”苗应笑眯眯地看着雪团,时间过得有点快,苗应都记不得自己是来这个世界七年还是八年了,算了一下年纪他好像也快三十了。
“爹爹不会。”雪团蹭了蹭他的手臂,又爬到他怀里。
苗应一只手抱着他,另一只手赶车,他现在赶车也很熟练,路上还带了几个要去镇上的婶子和阿么,意思意思地收了几文钱,还被他们吸了很久的雪团,算下来还是苗应更亏。
他们榕树村是最早种菜籽的村子,所以获益也是最大的,这两年付家收菜籽油的价格略有下降,但总体还是很差不多的,因此村里很多人家都赚了不少钱,也因此很感谢苗应,所以每次雪团在村里去,他们都愿意投喂雪团。
“也不知道咱们雪团,将来要找个什么样的郎君才能配得上呢。”一个婶子把雪团抱在怀里,摸了摸雪团的头发。
雪团被苗应和霍行养得很好,在村里的小孩子都带着腮红浑身脏兮兮的时候,雪团白净得像是刚出锅的包子,穿得也是干干净净,身上从来没出现过一丁点儿的泥土,一看就是娇养着长大的。
“找不到就不找。”苗应笑着说,“我跟他爹能养他一辈子。”
“也是,你是有资格说这句话的。”其中一个婶子说。
这两年随着菜籽油的出现,有些人也眼红苗应那炸串的生意,所以也都有想要分一杯羹的心思,所以炸串摊子在县城和镇上像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刚开始还有生意,只是都是吃过一次之后就再也没生意了。
问过之后才知道,是他们卖的根本没有从前苗应卖的味道好,主要还是酱料的问题。
油能模仿,菜能模仿,但那个酱料,只有他们家的人才能做,到目前也只有苗应跟李红英还有灵之,连星哥儿都不知道酱料的做法,所以到现在,他们在镇上的这个铺子生意反而是更好了。
前不久苗应还接待了一位熟客,就是那个屡次拆穿苗应谎话的那位。
他站在铺子跟前,看着苗应,苗应被他看得头皮发麻,陪着笑:“您也来镇上啦?”
“开铺子怎么不去县城开?”现在苗应的铺子大了些,也能让食客坐下来吃东西了。
“县城铺子贵啊,我们小本买卖的。”苗应把他的吃食送上来,又多送了几串。
雪团每次跟苗应来铺子里都很安静,只需要给他买点栗子,他能坐在那里安静地剥一上午。
“以后想吃还得跑县城,实在是不方便,不如将这铺子折了现,再去县城开一个。”
他这话让旁边的人不高兴了,两拨人差点吵起来,一个说凭什么要把铺子折现,一个说在镇上根本赚不到那么多钱。
苗应赶紧出来打圆场,说镇上的铺子不会关,县城也会考虑再开一个,一边的雪团有点被吓到,跑到苗应的腿边抱住他的腿,眼睛有点红了。
是可能这才看见苗应腿边的小娃娃被吓到了,他们这才停止了争吵。
苗应叹了口气,觉得生意做了太火也有压力。
星哥儿赶紧把雪团抱过去哄,他从小就照顾灵之,这会儿也放不下他们的孩子,照顾起来也是有模有样,尤其是生生,小的时候有一多半时间都是星哥儿在照顾他。
这会儿刚好没什么人,苗应凑到他们跟前,看着星哥儿耐心地哄孩子,他又忍不住上去打趣:“星哥儿,喜欢孩子啊?”
“小孩儿多可爱。”星哥儿摸了摸雪团的脸颊,“一会儿带你去买牛乳糕好不好?”
雪团这才点头,又笑出来。
苗应看着他:“喜欢孩子,你还不着急自己生一个吗?”
星哥儿笑了笑,看着苗应:“生生现在还小呢,我想再多照顾他一段时间。”
本来现在铺子都是苗应和小霖在顾,最近小霖去了府城,所以灵之让星哥儿来帮他的忙。
星哥儿的夫君是个老实的汉子,现在在霍行的榨油坊里干活。
苗应拍了拍他的肩膀:“这种事情,随心就挺好的。”
星哥儿也笑起来,他跟之前灵之刚离开家那会儿也不太一样了,成熟了很多,不像以前那么傻让他去偷个户籍文书都会被发现了。
他们两个人相处还挺愉快,他们中午还是要给榨油坊送饭,只是中午的时候很忙,所以专门找了个人每天中午去帮忙送饭。
到下午打烊之前,苗应会带着雪团去把明天要的菜买回来,之后帮着处理一下,在天黑之前就赶着牛车带着雪团回家。
时间一晃就是一个月过去,雪团从来没有这么久不见爹爹和小叔叔,最近开始有点焦虑,已经不是一块牛乳糕能哄得好的了。
苗应其实也有些担心,怕他们此行不顺利,考试的时间在八月初一,也就意味着他们赶不上回来过中秋了。
这还是第一次家里人这么少过中秋。
*
霍行他们到府城的时候,在靠近贡院的附近的客栈已经全部被订了出去了,甚至连很多离得远的地方都已经没了房间,连大通铺都只有零星的一两个铺位。
霍行没想到他们已经提前来了,却还是没能如愿住上客栈,经过一户人家说可以让他们借住,但霍行没敢冒险,毕竟他带着两个孩子,只能另想办法。
经过好几天的赶路,小霖和霍小宝都有些累,两个孩子的脸色蜡黄,要是再找不到地方让他们休息,只怕是要影响霍小宝考试了。
想着想着,他们的马车被人拦住,霍行正想下去交涉,却没成想看见了熟人,是府城里振威镖局的镖头,他走上前拍了拍霍行的肩膀:“我远远地瞧着像你!没想到真是啊!”
这人跟霍行也算是有过过命的交情,两人彼此锤了一下肩膀,那人才问他:“你怎么会来府城?”
霍行说:“家中弟弟来参加科考。”
走镖的人的脑子都很活泛,看到他们这会儿还没去客栈,就知道了原因:“客栈没有房间了吧!你怎么不想着去镖局,咱们镖局空房间多得很!”
霍行根本没往这里想,这会儿他提出来又觉得有些太过叨扰,想要拒绝,那人却直接跳上了马车,赶着马车就往镖局去了:“你不知道,总镖头一直很想谢你,正巧你来,怎么着也得让我们做回东。”
霍行推辞不了,只能看着他把马车赶去了镖局。
到了镖局,总镖头见到霍行也很惊讶,知道他们没有地方住,赶紧吩咐人腾了三间房出来。
霍行带着霍小宝和小霖跟镖局的人打招呼。
总镖头看着霍小宝和小霖的样子,不住地赞叹:“你看着是个粗人,养的两个弟弟倒是不像你。”
霍行有些不好意思地挠头:“他们都是我夫郎养的,我并没有什么功劳。”又看向小宝和小霖,叫他们过来,“这是林镖头,林镖头,这是我的两个弟弟,霍临川,小霖。”
“好好好。”林镖头很是开心,看着两个孩子的面色不太好,赶紧说,“赶紧让两个孩子休息去吧,你今晚别想着休息,咱们不醉不归。”
镖局有专门负责洗衣做饭洒扫的婆子,林镖头把小宝和小霖交到她们手上,随后就扯着霍行喝酒去了。
霍行有些放心不下,还是小霖说他会好好照顾小宝,霍行这才放心下来。
酒桌上,林镖头跟霍行推心置腹:“说真的,我实在是很感谢你,先前跟你去的那些人,都带了信回来,说有了手艺,生活也有了盼头,不像以前一样觉得自己是废人。”
林镖头说着就落了泪:“那些都是我生死与共的兄弟,我真的不想他们变成那样,是你给了他们新生。”
霍行赶紧接过酒来:“他们也帮了我很大的忙,而且也做得很好的!”
“什么都不说了!今晚咱们不醉不归。”
霍行头回喝得那么多,回到镖局的时候人已经快站不稳了,原本已经歇下的霍小宝和小霖都迎了出来,霍小宝扶住霍行,小霖已经去打水了。
等到水打回来,霍小宝让小霖去休息,他能照顾大哥,小霖想了想还是回了房间。
霍行还有些理智,他拍了拍霍小宝的肩膀:“别管我,去休息吧。”
“我答应了小应哥好好照顾你的。”霍小宝给他擦脸,“哥,以后少喝点酒吧。”
霍行嗯了一声,躺在床上不动了,霍小宝帮他脱了衣裳,脱了鞋,看着他睡了才在他床边坐下来。
他这一辈子何其幸运,能生在这个家里,能有这样好的亲人,他一定会为了这么好的一家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往上走的。
第127章
之后的日子,霍小宝除了第一天跟着小霖一起去看了一眼记下来要考试的地方,就一直在屋子里读书,小霖问了镖局里负责洒扫的婶子,知道厨房他可以用,就开始自己给霍小宝做饭,因为府城这边的口味跟他家的还是差了一点,怕霍小宝吃不习惯。
霍行见用不着他,白天也跟着出去干点活,晚上回来关心一下霍小宝的学习,再跟他们一起吃顿饭,时间很快就要到了下场的前夜。
小霖在房间里给霍小宝准备东西,他这些日子也总出门,出门买菜的时候也会听一耳朵关于科考的事情,知道要考三天,这三天吃住都在那个小隔间里,也是遭罪得很,听说连厕所都不让去上的。
霍小宝在灶门前烧火,小霖在给他烙饼,他边烙边说:“听说检查得可严了,连饼都要掰开的。”
霍小宝点头:“这是自然的,这毕竟是科考呢,陛下也是很重视的。”
小霖笑了笑:“我是不懂这些,我就知道那得多遭罪啊。”
霍小宝站起来,手搭在小霖的肩膀上,贱兮兮地拽起文来:“哥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小霖拉开他的手,继续烙饼:“我听不懂,我就只知道没饼吃你才是真的要饿其体肤。”他的手艺很好,饼烙得很干,在现在这个天气饼也绝对不会坏的,“硬了点儿,也没办法,你就着水顺顺。”
小宝点头,看着饼,又看着小霖的脸:“知道了哥。”
到了临考这一天,小霖跟霍行一起去送霍小宝,在贡院外围早就排起了长队,来参考的人很多,即使他们来得够早,也依旧排在后面一些。
参考的人年龄差距也很大,有和霍小宝一般年纪的,有年近不惑的,也有白发苍苍的老者的,小霖跟霍行站在一块,一脸担忧地问:“大哥,他们能坚持的下来吗?”
霍行也很是敬佩:“应该可以吧。”
排了半个时辰,总算轮到了霍小宝,他拿出文书以供查验,另外的衙差开始检查他带的东西,霍小宝没带多少东西,只一件外裳,一个小包袱里装的小霖烙的饼,一个水囊,果真像小霖说的那样,衙差把饼都掰成了碎块,衣裳也是翻来覆去地看了很多遍,才总算是检查过关,有衙差带着他去了他的位置上。
直到看不见霍小宝了,霍行才带着小霖往回走,这一场要考三天,他们在第三天再来接他就行。
但小霖不放心,之后的几天他每天都会来贡院外面走走,不过四周都有重兵把守,他不能靠近。所以他会会在这边隔得远远地坐一上午,第二天就看到好几个被抬出来的人,每到这个时候小霖的心都悬了起来。
尤其是在第二天的晚上,下起了雨,也不知道他们在里面会不会着凉,小霖在庆幸还好小应哥准备了大衣裳,不然小宝肯定要着凉的。
到了第三天,小霖又一早就去等着了,这次只用等到下午,霍小宝就能出来了,霍行也陪他一起等着,直到天快黑了,才看见贡院的大门打开,陆陆续续地有人走了出来,小霖立刻站起身来,跑到了人群的最前面。
霍小宝出来得不早也不晚,小霖第一眼就看见他了,于是赶紧迎上去:“怎么样?有没有着凉?”
霍小宝虽然脸色不太好,但看着精神头还是不错的:“我身体这么好,肯定没事的。”
他们从人群中走出来,霍行也看了一眼他:“怎么样?晚上有没有受冻?”
“我没事的哥,我这么年轻呢。”他见两人是真的担心,又严肃了一点,“就是有点馋,想吃肉,干饼子太难咽了。”
怕考试的时候想出恭,他其实这三天都没怎么吃东西喝水,考试的时候不觉得,这会儿一出来就觉得又饿又渴。
霍行笑了笑:“你哥知道你馋了,出门的时候就已经跟身婶子说了给你做好吃的。”
都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霍小宝现在的饭量确实很大,等到了镖局之后,负责做饭的婶子已经给他们做好了饭。
霍小宝顾不得别的,哐哐就是一顿吃,小霖把所有的肉都夹到他的碗里,眼看着他吃了三大碗,才总算停下来摸了摸肚子。
“你今晚好好睡一觉,咱们明天买点东西给雪团带回去,咱们就回家。”霍行这才跟小霖一起吃起来,“赶紧洗洗睡去。”
霍小宝打了个呵欠:“咱们明天就走吗?”
“你想回家过中秋吗?”霍行问,“再过几天就是中秋了。”
霍小宝赶紧点头:“要的要的,不然家里只有小应哥跟娘还有雪团,多孤单。”
“那就去睡觉吧。”
霍小宝也确实是困了,他洗漱完之后,很快就倒在床上睡着了,小霖在收拾饭碗,霍行要去跟林镖头告别。
霍行说明来意之后,林镖头有些失望:“我还以为你们能留在这里过节,这么着急回去吗?”
霍行有些不好意思地点头:“家中还有夫郎幼子在,不想让他们单独过中秋。”
林镖头倒是也能理解,霍行这个人话不多,只有在说起自己的夫郎和孩子的时候,才会多说两句,自然也能明白他的夫郎对他到底有多重要了。
“那便祝你们一路平安了。”说完这句话,林镖头又想起什么,“也不知道令弟成绩如何,若是考中了,将来可以来府城念书的,到那时,你可真的要把你的夫郎和孩子一并带来我们看看才好。”
“若是有机会的话,那是自然。”
林镖头又说:“那你们可以不着急明天走,可以先去书院问问情况的,别的不说,咱们府城的若明书院,那可是出过很多好成绩的。”
霍行愣了愣,又朝林镖头表达谢意,说明天会去书院看看的,毕竟霍小宝一心科举,如果有更好的学习的环境,那他们肯定是要全力支持的,不过这也是个未知数,毕竟要考上秀才的功名,他有进书院的资格。
第二天霍小宝睡到了日上三竿,等他醒来的时候已经快到吃午饭的时间了,他一个鲤鱼打挺起来,就看见霍行跟小霖已经买好了要带回家的东西,几身成衣,给娘和苗应还有雪团的,小霖没有要,他自己买了布料,说要跟娘一起学着做衣裳,又买了很多能存得住的点心,是给雪团的。
“你们怎么不叫我啊?”看着已经收拾好的马车,霍小宝挠头。
“一会儿再带你出去,有事。”霍行把东西放好。
小霖从房间里出来,拿了一把篦子让他束发。
“去哪?”霍小宝有些好奇。
等到了若明书院的时候,霍小宝愣住了,他当然是知道若明书院的,在云山书院的时候,夫子就经常说,当今天下,有三所书院是所有学子都想要进去的,一是书明书院,书明书院曾经出过两任宰辅,二是齐岳书院,出过三位状元,三是成安书院,亦是在历届科考中出过很多好成绩的书院。
而他们府城的若明书院,就是书明书院底下的一个分院,每年都会有书明书院的夫子来讲学的。
要是能进若明书院的话,对他来说绝对是件好事的。
他们不能进去,只是在门房有专门给学子介绍情况的,霍行和霍小宝仔细听了要求,不算苛刻,但也绝对不简单,至少能进书院的,都是秀才,并且还需要名列前茅,另外还需要引荐,最后是每年十两银子的束脩,若是家境普通一点的,确实是不太负担得起。
“若是符合条件,来年开春二月十五是入学的日子,到时带上文书来书院即可。”
了解完情况之后,霍行看着霍小宝:“引荐文书和束脩都不是问题,最重要的一条,还是需要看你自己。”
霍小宝原本有些无所谓成绩好坏,但这会儿听见了书院的要求,又有些紧张起来。
“不过都已经考过了。”小霖轻声说,“你再发愁也改变不了结果的啊。”
霍小宝拿头撞小霖的后背,撞得小霖差点滑脚,他又稳稳地拉住小霖:“木头哥哥!”
木头哥哥这个称呼小霖已经很久没有听见过了,这会儿听见还有些不太适应,面颊有些泛红。
霍行踢了霍小宝一脚:“差点把你哥撞倒,别没轻没重的。”
等他们从书院回来,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今天已经是八月初八,他们需要快马加鞭,才能在中秋的时候赶回去了。
霍行带着霍小宝和小霖跟镖局的人道了谢,感谢他们多日来的照顾,又说他们明早一早就要离开,到时候就不跟他们告辞了。
林镖头说要是霍小宝能来若明书院上学,倒也是后会有期,不必挂怀,又叮嘱霍行等送霍小宝来府城的时候,一定要带着夫郎和孩子一起来。
霍行他们在第二天一早就离开镖局,在城门打开的第一时间,他们就赶着马车快马加鞭地回家了。
只是越是归心似箭,路上就状况百出。
来的时候一路晴朗,回去的时候几乎是每天都在下雨,马车难行,又耽误不少的时间,总算是在八月十五当天天放晴了,而他们离家还有一段距离。
三个人都有些狼狈,走到村口的时候月光倾泻而下,只是马车和人都已经不成样子。
苗应抱着雪团站在村口,远远地看到了马车,雪团兴奋得控制不住,从苗应的身上跳下来,直愣愣地跑到马车前面。
“爹爹回来了!”
第128章
苗应本来已经做好了今年中秋就他们三个人过的准备了,但到天色暗下来,明月高悬的时候,难免还是有些失落,往常热热闹闹的家里,只剩他们三个。
李红英没做多少菜,因为苗应不是很喜欢吃剩菜,她刚刚把饭菜端上桌,就看见苗应带着雪团出门
“上哪去啊小应?”李红英跟到门口,看到雪团小胳膊小腿地跟着苗应跑。
“我带雪团出去走走。”苗应头也没回。
李红英叹了口气,其实不止苗应不习惯,她自己也是不习惯的,原本总是热热闹闹的家里,突然只剩他们三个人,所以苗应这会儿,应该就是想去村口看看,能不能等到人回来吧。
苗应也没想到,他们竟然真的在今晚赶回来了。
“这么今天就赶回来了?”苗应也跑上去,雪团抱住霍行的腿,霍行抱住了苗应。
很快马车上的霍小宝跳下车来,把霍行腿边的雪团抱了起来,雪团是个豁达的小孩儿,没有爹爹抱,小叔叔抱他也是一样的,他揽住霍小宝的脖子:“小叔叔。”
霍小宝直接把他扛在肩上,小霖在一边小心地护着,生怕他掉下来。
“他们都想回来,等小宝考完我们就往回走了。”霍行看小的走了很远了,有些没忍住按着苗应的肩结结实实地亲了他。
苗应来了这个世界到底还是含蓄了很多,这会儿在外面呢,霍行一点古代人的含蓄都没有了,拉着他就啃。
虽然啃得苗应也有些心猿意马,但毕竟孩子们还在前面呢,他咬了一下霍行的下唇,霍行这才松开他,牵着他的手,让他坐上马车:“走,回家。”
李红英也被突然回来的几个人吓了一跳,她使劲儿拍着霍小宝的肩膀:“今天怎么回来了啊?我们都以为你们赶不回来呢。”
正好霍行把马车卸了,给马添上草料,再把买的东西统统拿回来,就看见桌上只有简单的两个菜。
霍小宝也看见了,他把雪团放下来:“娘!过节呢,你们晚上就吃这些?”
李红英赶紧说:“就我们三个人,做那么多干什么,我再去做点儿,你们先歇着吧。”
雪团早就已经看到他们买的东西了,这会儿坐在霍行的怀里,看着他一件一件地把买的东西摆出来。
衣裳布料的他不感兴趣,玩具头花也是兴致缺缺,直到看见了点心盒子,他才往前爬了爬:“都是我的吗?”
“你能自己一个人独占吗?”苗应笑着问他。
雪团哦了一声,摆着手指数了数:“给爹爹,给祖母,还有胖哥哥,还有生生弟弟。”
他撇着嘴:“可是都分享了,我就没有很多了。”
苗应笑吟吟地看着他:“那雪团应该怎么办呢?”
雪团握紧自己的小拳头:“那我就少吃一点吧,爹爹以后还会给我买好吃的吗?”
苗应点头,觉得孺子可教:“那是当然。”
于是之后的时间,雪团一个人坐在那边分点心,他现在已经会数一二三四了。
李红英又加了好几个菜,家里平常也有肉,做了个丸子汤,炒了个回锅肉,也差不多刚好够他们一家人吃。
霍小宝在外面端着,回家了之后还是那个小孩儿的样子,什么都想跟家里人说,从吃饭开始就一直叨叨叨:“那时候可真是紧急啊,再找不到地方,我们就得睡大街上了!这会儿,突然出现了个人……”
一边的雪团用自己的筷子给霍小宝夹了块肉。
苗应跟霍行对视一眼,霍行接着说:“去的镖局住的。”
霍小宝:……
“哥,让我说啊。”霍小宝赶紧说,“你说得不好听。”
霍行夹一块肉堵住他的嘴:“吃饭吧。”
小霖也笑:“你都说一路了,歇会儿吧。”
见真的没人听他说话了,他才愤愤地把碗里的肉吃掉。
见他安静下来,霍行才说:“要是小宝能考上的话,就可以去若明书院上学。”
苗应看着他,他也不懂哪个书院好,其实霍行也不太懂,他看着霍小宝:“你自己说。”
霍小宝呵一声:“这会儿要我说了,哼哼。”
他把几个书院的情况说了一下,最后说:“如果有机会能去的话,也挺好的。”
苗应点头:“现在家里不差钱,只要你自己能考的好,那你就去那里上学。”
说完苗应又想了想:“但你能自己一个人去吗?府城那么远,你又没出过家门。”
“没事的哥。”霍小宝说,“去了也就是在书院里生活,放假我就回来。”
这时小霖开口了:“我可以陪他一起去。他去书院的话,我能在府城里做点小生意。”
苗应把雪团碗里的饭让他吃完,随后才说:“你还小呢,怎么能让你们两个小孩儿单独出门。”
小霖笑起来:“哥,我不小了,我都十五岁了。”
苗应不赞同:“十五岁就很大了吗?”在现代,十五岁才上初中呢,哪就能离家这么远了,“不让你去。”
最后还是霍小宝说了句:“我也不一定能考上呢,现在想这些还早嘛。”
然后大家都沉默了,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
霍行他们赶路也累了,等大家一起拜了月亮之后,就吩咐他们去睡觉,李红英把雪团抱起来,雪团眼睛亮晶晶地看着她:“祖母。”
“今晚跟祖母睡好不好?”
雪团抱着李红英想了好一会儿,点了点头:“但是祖母,你的点心就要分我一块。”
李红英笑了出来:“好,给你,祖母的都给你。”
他们祖孙两个回房间睡觉去了,苗应在收拾灶房,又去看了一眼他们带回来的马车,摸了摸马的鬃毛:“路上辛苦吗?”
霍行从他身后抱住他:“我没做什么事情,镖局里的婶子在好好照顾他们,小霖也是,做得很多,我没做什么。”
苗应回过头抱住他:“那你也辛苦了。”
霍行笑了起来:“那你在家也辛苦了,带雪团,还要开店,还要照顾娘。”
“行了。”苗应拍了拍他的背,“回去吧,晚上的风吹着还挺凉。”
家里的动物这几年多了起来,苗应就在这边搭了个棚子,给馒头住,窝头住在另外一边。
他们关上了院门,熄灭了院子里所有的灯,回到了房间里。
霍行虽然赶了几天的车,但他一点都不累。
他按着苗应没有怎么换过动作,一个多月的思念让两个人的血液都有些沸腾。
苗应第二天没能起床,雪团本来每天都会在苗应的身上蹦一蹦,今天却被霍行一早带出了门,跟馒头和窝头一起往山上去了。
霍行一直记得苗应的话,要带着孩子多接触自然,所以他愿意带着雪团多爬爬山。
“雪团,那边就有咱们家的小木屋。”他们到了山上一片稍微平坦一点的空地上,又指了那一边,“雪团,那边是太祖母。”
霍行没有带他过去,李红英曾经说过小孩子的魂还不稳,不能上庙,不能去坟边。
他们在这边远远地磕了个头,随后太阳出来了,霍行让两条狗去山上跑一跑,自己带着雪团回了家。
中午的时候灵之回来了,他们每年都是这样,八月十五在家里,十六就会过来。
“我还以为他们回不来。”灵之下车看着热热闹闹的院子,“没想到他们都回来了。”
生生一下马车就找到雪团,雪团也牵着他的手到了房间里给拿点心,霍行买回来的点心盒子里面的东西分成了好几份:“这是你的,生生。”
生生个子小,手也小,捧着一堆点心有些手足无措,还是灵之进来,帮他把点心用帕子包起来,又看着两个孩子一起玩。
付灵佑在问霍小宝一些考学的细节,又听他们说了说去若明书院上学的事情,付灵佑表示如果能去若明书院上学,那一定是要去的。
霍小宝有些不好意思:“我其实挺没把握的。”
“我认识你们一个夫子,他说你学得好,学得扎实,即使今年不行,过两年也一定可以。”
霍小宝挠头:“是哪位夫子啊?”
“程夫子。”
霍小宝的面色变了变,他在书院里可从没听到程夫子夸过他一句呢!
付灵佑笑了笑:“他一向不在学生面前夸人,怕你们骄傲。”
“不夸就算了。”霍小宝撇嘴,“他说我写字像鸡扒,念书像念经。”
“别的不说啊,念书像念经一样确实是。”苗应出来笑他。
没过一会儿,灵之把苗应拉回房间里:“小应,我有东西要给你。”
苗应看着他:“什么?”
灵之从怀里拿出一张契书:“还记得我成亲之前,你给我的契书吗?你说那是我的底气。”
苗应把契书展开,看着上面的繁体字,连拼带凑地认出了这是一间县城里的铺子,他连忙递回去:“你这是做什么?”
“这是哥哥赚的钱,准确地来说,是因为你才赚到的钱。”灵之说,“当时哥哥给你的太少了,他心里也一直过意不去,所以我们买了这个铺子要给你。”
“我不要。”苗应拒绝得很坚决,“我还是比较喜欢自己赚钱。”
“你不收的话。”灵之把契书拿回来,“我就找人去帮你开这个铺子,赚的钱都给你。”
“不是,灵之。”苗应有些无奈。
“不能你什么都帮我做了,我给你做点什么事不行吧?”灵之站起来,“你不要,这个就是我给雪团的,以后这就是雪团的嫁妆。”
“这你总管不了我了吧。”
第129章
最终铺子苗应还是收下了,炸串是个赚钱的生意,苗应也不会跟钱过不去,毕竟还有一大家子要养。
霍小宝考完试之后又回了书院继续上学,苗应又带着雪团和小霖往县城的铺子上去看,付灵佑办事不用他们操心,只需要准备好食材就能开张的。
灵之陪在他的身边:“你跟小霖两个人太累了,所以我给你配了两个人,这都是哥哥身边最信得过的人,身契都在哥哥那里,你们有空可以过来看看,没空也可以把店交给他们。”
“谢谢你灵之。”苗应把雪团放下来,让他在在铺子里跑,这间铺子比他们扩建后的店面要小一些,零星能摆下两三张桌子,供人歇脚。
灶台橱柜都已经准备好,后面还有个很小的院子,也能堆很多食材,尽善尽美。
“我只是希望你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灵之说,“不要因为钱,阻挡了你的脚步。”
苗应抱了抱他,随后雪团也过来,抱住灵之的腿,灵之弯腰把他抱起来:“去小叔叔家里跟生生玩好不好?
雪团摇头,他不是很喜欢去灵之的家里,虽然那里很大,很多好玩的好吃的,但他去了就不自在,总是蹑手蹑脚,觉得拘束,他还是更喜欢在院子里,村子里玩。
“好吧。”灵之刮了刮他的脸蛋,“下次去庄子上玩行吧?”
雪团就朝他笑,笑得灵之想把所有东西都给他。
他们县城的铺子开张得很快,可算是让县城的食客开心了,从苗应生完孩子之后,他就没怎么再去县城摆摊,只是隔几天去送一次土豆片。
不过铺子开张之后苗应也不是常去,都把生意交给了灵之安排给他的人,还有小霖,上回小霖说他想要做生意,所以他让小霖去了县城,让小霖自己去摊子上卖东西,也算是提前锻炼他。
晚上他跟霍行谈心,霍行说孩子长大了总要离开家的,他们也照顾不了一辈子,与其担心他们,不如锻炼他们。
苗应更多的时间都在陪着雪团长大,想给孩子更多的陪伴,也想多陪陪李红英,祖母去世还是给了苗应很大的触动,兄弟姐妹在慢慢长大,该让他们自己去拼搏,长辈在慢慢变老,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伴。
两个铺子的收入已经够他们一家人生活得很好,还有霍行的榨油坊,随着这几年油菜籽的种植量的增加,他们榨油坊的生意也很稳定。
娘家那边也是一样,种菜籽赚到钱了,就都愿意改善一下家里的伙食,所以现在肉卖得也很好,他嫂子的席面生意现在是家里的大头,在附近的村子里的名声都是响当当的,谁家嫁闺女哥儿,要是能请到郑娘子的席面,婆家娘家的面上都是有光的。
苗应为了支持郑彩儿的事业,捡起了自己很久没有用来画画的笔,给郑彩儿画了一本菜谱出来。
郑彩儿如获至宝,还跟苗应开玩笑说要把这菜谱当传家宝一样传下去。
在家里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做的时候,苗应就会赶着牛车,带着雪团到处去转转,如果走得远,他就不会带雪团,只是自己出门。他知道现在车马慢,很多东西流通起来也很慢,所以他想在周遭走走,看看能不能有什么发现。
就像之前的淀粉,离他们村子不太远,但就是硬生生地没有被广泛地用起来,所以苗应相信,即使是很多小村子,也应该都有每个村子不一样的特产。
起初霍行是不太容易他出门的,但又想起苗应说过的,他也是个男人,所以只是千叮咛万嘱咐地要他小心,只要在霍行有空的时候,他也会陪着苗应一起出门。
雪团跟着他们出门,每次都很开心。
霍小宝的科举成绩来得很突然,天气凉下来之后苗应就没有再出门,也把雪团留在家里,自己去了县城看铺子的生意,因为农闲了,人们的经济条件也好了起来,就很愿意满足一下口腹之欲,店里的生意也很好。
镇上的铺子也是一样,客流量都很固定,倒是一笔很稳定的进项收入,这几年赚的钱也多了,苗应把每一份钱都是做了规划的,给霍小宝存,给小霖存,给雪团存,还有也给自己存。
这天苗应准备出门去铺子里的时候,村口突然很热闹,雪团从来不会错过这样的热闹,让祖母带着他去看,他们还没走多远,就看见迎面而来的官差。
每个家长都是用警察叔叔吓过孩子的,苗应也不例外,在雪团不听话的时候苗应也说过你再不听话就让衙差把你抓走,导致现在的雪团也有些害怕衙差。
他躲在李红英的后面,看到衙差走得越来越近,很快就到了他们家门口。
“霍临川是你们家的吗?”为首的衙差问。
苗应点了点头,就看见他从怀里掏出一封文书:“这是他的文书,在先前的考试里,考中了秀才的功名,日后你们家中,赋税减半。”
苗应愣了一会儿,赶紧从怀里掏出碎银:“多谢大人前来报喜,一点心意,一点心意!”
一般来说这样的事情收喜钱都是很正常的,他满意地点了点头,霍家人给的礼并不轻,又多说了两句:“此次霍临川成绩瞩目,假以时日必能有大作为。”
苗应笑着点头:“多谢大人吉言。”随后又给了些钱,才恭敬地把人送走。
等他回到院子里,他家院子已经被村里人坐得满满当当了,都眼巴巴地看着苗应手上的霍小宝的文书。
榕树村里开蒙的孩子不少,但多数都是识得几个字之后就去干了别的,秀才除了宋夫子,没出过一个,霍小宝是第一个正经考出来的秀才,而且他今年才十二岁,将来的发展可以说是前途无量。
很多村里人现在就已经动了心思,反正霍小宝也十二岁了,现在定下来也不算太早。
听他们把话题越扯越远,苗应赶紧打住:“我家小宝也还小呢,当下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读书呢。”
看着苗应没这个意思,村里人也不生气,都调侃苗应:“也是,等以后考上状元,什么姑娘哥儿的娶不到啊。”
苗应赶紧说:“还是看小宝,我以后可不插手他的婚事,他想娶谁都是他自己的事情。”
苗应实在不擅长这样的交际,抱着雪团就跑出了院子,把烂摊子都交给了李红英。
他带着雪团去了县城,想要告诉小霖这个好消息,小霖最近都住在铺子那边,两三天回来一次。
等苗应到铺子上的时候,在铺子里帮忙的小哥儿说小霖已经出去出摊了,苗应把牛车放好,又牵着雪团的手带着他去集市上找小霖。
小霖的摊子上生意也算不错,不过总有闲着的时候,他远远地就看见苗应过来了,身边还有个雪团。
“哥,你怎么来了?”小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虽然现在天气凉了,但因为守着锅灶,所以他还是出了一点薄汗。
“来跟你说个好消息。”苗应从摊子上抓了两片土豆片给雪团,没想到雪团不接。
雪团抱住小霖的腿:“小叔叔,今天有官差大人来家里了。”
小霖的心悬了起来,有些不安地看着苗应:“哥,出什么事了?”
“不是坏事。”苗应赶紧说,“小宝考上秀才了,以后就能去那个什么书院上学了。”
“真的吗?”小霖笑起来,“那他知道了吗?”
“这不还没来得及去跟他说呢,也不知道为啥是直接通知咱家里的。”苗应挠头,“他怎么不让把消息送去书院呢?”
“他说如果有好消息,想让家人第一个知道。”小霖说,“真是太好的,这第一步他就算迈出去了。”
小霖在陪着他去府城的时候,在等着他考试出来的时候,也听过那些人说过什么很多人这一辈子都不一定能考上秀才,只有有了秀才功名,才能继续往上考。
苗应熟悉现代的高考制度,但对古代的一窍不通,大学的时候光打工去了,也没学明白:“那考上秀才之后呢?”
“秀才之后就是举人,考上举人之后就能够去京城参加会试,如果会试考中,那就是贡士,能够进皇宫参加殿试!”
“再过两天他就要回家了。”苗应说,“咱给他做顿好吃的,庆祝庆祝。”
“好啊。”说完小霖又迟疑,“是办席面吗?要请嫂子来吗?还要请全村人吗?”
苗应摇头:“不,就咱们一家人热热闹闹,要真要请席面,那也得等小宝考上状元啊。”
“好,那我今天跟你一起回家,咱们买些好菜回去。”
苗应带着雪团在县城逛了一会儿,买了很多菜,花了大价钱,又拐去了灵之那里,跟灵之说了霍小宝的成绩,让他们过两天来家里吃饭,之后等到了小霖收摊,最后苗应赶着马车带他们一起回家,在村口的时候,碰见霍行来接他。
看霍行的样子,苗应就知道他知道了霍小宝的成绩了,苗应撞了撞他的肩膀:“你去接小宝的时候,不要说这件事,等他到家,给他个惊喜。”
这个任务霍行能完成,因为他本来脸上也没有什么表情。
第二天他们又找人跑腿去了苗家村,也请了他娘家人过来一起庆祝。
村里人就只请了叶风,他们也不想炫耀什么,夫子那里就让霍小宝带着束脩自己去谢。
总之苗应把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像他穿过来之后做得掌管全家的事情一样。